进入10月以来,国内生猪市场走出了一波极具戏剧性的“两极反转”行情。月初至中旬,猪价持续走弱,生猪平均价格从12.32元/公斤一路下滑,最低触及11元/公斤,创下本轮周期以来的阶段性新低。然而,随着中下旬气温骤降与消费回暖,市场情绪迅速扭转,猪价开启强势反弹模式。尤其是临近月末,受养殖端缩量出栏、二次育肥积极入场等多重因素推动,猪价呈现爆发式上涨,多地大型养殖企业实现‘由亏转盈’,市场整体进入破位上行通道。
  此次猪价强势反弹的背后,是多重利好因素的集中释放。首先,全国范围内的气温明显下降,北方多地提前入冬,南方也迎来“一夜入秋”的天气变化,直接刺激了居民对猪肉的季节性消费需求。传统的‘贴秋膘’习俗再度升温,市场对肥白条猪肉的需求显著增加,屠宰企业白条肉走货顺畅,终端消费压力减轻,为猪价上涨提供了坚实支撑。
  与此同时,供应端的结构性偏紧进一步加剧了价格上涨动力。回顾中秋与国庆双节前后,由于市场普遍预期悲观,养殖户多选择提前降重出栏,导致当前中大体重生猪存栏量明显下降。进入10月中下旬后,社会面养殖场惜售情绪增强,低价抛售现象减少,抗价心态逐步占据主导。这一变化使得中大猪价格快速攀升,与标准体重生猪之间的价差持续拉大。数据显示,全国标猪与中大猪价差一度达到0.74元/公斤,南方部分区域甚至接近1元/公斤。尽管近期标猪价格跟涨较快,价差略有收窄,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反映出市场对大猪的强劲需求。
  此外,饲料成本的下降也为猪价回暖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秋粮陆续上市,华北、黄淮海等主产区玉米现货价格大幅回落,养殖企业的饲料成本压力明显缓解。对于二次育肥户而言,补栏标猪的成本随之降低,操作空间和盈利预期双双提升。加之市场普遍认为当前猪价已无深跌可能,而11月至12月正值南方传统腌腊季,对中大猪的需求将迎来高峰,进一步激发了二育群体的补栏热情。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养殖企业在月末阶段的操作策略也对行情形成推波助澜。随着多数头部企业完成当月出栏计划,出栏节奏主动放缓,部分企业甚至出现阶段性缩量挺价的行为。这种供给端的主动调控,叠加散户惜售与二育抢猪,共同营造了供不应求的短期局面,推动猪价加速上行。综合来看,在消费回暖、供应趋紧、成本下行与市场情绪转变的多重驱动下,10月猪价成功实现触底反弹,市场重心明显上移,为四季度行情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