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末,国内生猪市场迎来久违的回暖行情,猪价呈现强劲上涨态势,被业内称为猪市的“春天”。在全国多地,外三元标猪均价已突破12元/公斤,部分区域报价甚至接近或达到6.5元/斤,正式重返“6元时代”。这一轮猪价的快速拉升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供需关系转变与市场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显示出当前生猪市场正经历阶段性转折。
本轮上涨的首要支撑来自前期猪价的深度回调。在中秋国庆双节前后,市场普遍预期节日消费将带动猪价上行,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节后反跌’。受养殖端集中出栏、供应压力陡增影响,猪价持续走低,标猪价格一度探底至11元/公斤左右,部分养殖户陷入亏损状态。长期低迷的价格促使养殖主体产生强烈挺价意愿,出栏节奏明显放缓,社会猪场惜售情绪升温,市场整体供应压力逐步缓解,为后续反弹积蓄了动能。
与此同时,季节性需求的回升成为推动猪价上涨的重要动力。进入10月中旬以来,全国多地冷空气频繁,北方地区如华北北部已提前入冬,黄淮海地区气温降至个位数,南方也迎来显著降温。随着气温下降,居民对肉类尤其是猪肉的消费需求明显增强。相比之下,牛羊肉价格居高不下,猪肉的性价比优势凸显,家庭烹饪、餐饮采购以及地方特色肉制品加工需求同步上升,南北内销市场购销两旺,屠宰企业开工率提升,对生猪的采购积极性显著增强。
从供应结构来看,中大猪存栏量的变化也对价格形成支撑。此前因压栏和延迟出栏,大量中大猪在9月至10月上旬集中上市,导致阶段性供应过剩。但进入10月中下旬后,这部分猪源已基本消化完毕,市场肥猪供应趋紧。而随着消费端对肥猪需求回升,标猪与肥猪之间的价差明显拉大,进一步激发养殖户的惜售与压栏情绪,部分养殖户选择继续育肥以博取更高收益,进一步减少了短期可出栏生猪数量。
此外,二次育肥(简称‘二育’)的集中入场成为本轮猪价加速上涨的关键推手。此前猪价跌至5.5元/斤低位时,叠加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回落,养殖成本下降,使得二育补栏的利润空间显著扩大。加之市场对四季度尤其是南方腌腊季的消费前景普遍看好,许多此前空栏观望的二育户开始积极补栏中大猪,抢购优质标猪,导致屠企收猪难度加大,不得不连续提价以保障屠宰量。这种由投机性需求带来的短期增量购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不应求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规模化养殖企业的出栏节奏调整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涨势。10月份即将结束,多数头部猪企已完成当月出栏计划,部分企业出于缩量挺价的目的,主动放缓出栏速度,甚至暂停大规模销售,营造出市场供应紧张的氛围,增强了整个产业链的看涨信心。在多方利好集中释放的背景下,屠宰企业纷纷上调收购价格,据最新数据显示,10月29日全国外三元标猪平均价格已达12.53元/公斤,涨幅超出市场初期预期。
尽管当前猪价涨势迅猛,但仍需警惕后续回调风险。过快上涨可能抑制二育户的持续入场意愿,部分养殖户在盈利改善后或选择加快出栏以锁定利润。同时,在整体产能仍处高位的背景下,若后期压栏猪集中释放,或将对市场形成新的冲击。未来猪价能否持续上行,关键将取决于二育补栏的持续性、集团猪企的出栏节奏以及终端消费的实际承接能力。短期内市场情绪乐观,但长期走势仍需理性观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