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频发的背景下,养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构建显得尤为重要,而科学、规范的消毒工作正是这一体系的核心环节。许多养殖户已经意识到,预防远胜于治疗——不仅能够有效保障猪群健康,还能显著降低因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建立一套系统化、可执行的消毒流程,是每一个现代化猪场必须重视的基础管理工作。
在日常管理方面,首先要从人员和环境的入口管控做起。猪场应在场区和生产区的出入口安装紫外线灯,并尽量保持24小时持续运行,以杀灭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由于紫外线对人体有害,有条件的养殖场可考虑使用臭氧发生器或消毒风机替代,既安全又高效。此外,紫外灯管需每45天更换一次,确保杀菌效果不衰减。对于妊娠舍、配种舍等无法彻底清空的区域,至少每半年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洁,包括清理屋顶积尘、蜘蛛网、门窗缝隙等易被忽视的死角,防止病原长期积累。
在重点防疫期或猪群出现异常死亡、存栏密度过高的情况下,应适当增加带猪消毒的频率和药液用量,必要时还可适度提高消毒剂浓度,以增强防控效果。同时,若猪舍内设有独立的加药饮水系统,必须定期对其进行冲洗与消毒,避免水源污染成为疾病传播的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猪场的环境条件和病原谱存在差异,制定消毒方案时切忌盲目照搬他人经验,必须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精准消毒策略。
日常消毒操作中,脚踏消毒槽是阻断人员带入病原的重要屏障。消毒槽深度应不低于15厘米,内部盛放2%~3%的烧碱溶液,液面高度保持在3厘米以上。消毒液每3至4天更换一次,雨季或高温季节应缩短更换周期或适当提高浓度。所有进入人员须将鞋底在消毒液中浸泡至少15秒,确保有效杀菌。车辆入口则需设置专用消毒池,长度不少于轮胎周长的1.5倍,宽度与通道一致,池中药液深度不得低于15厘米。同时配备低压喷雾设备,对车身进行全面喷洒,实现立体化消毒。
人员进出管理同样严格。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必须在消毒间接受紫外灯照射5分钟,并更换专用工作服和帽子。条件允许的猪场建议实行淋浴更衣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外部污染。外来参观者也必须遵循相同流程,并提前规划固定参观路线,严禁随意走动,避免交叉污染。所有带入场内的物品,如工具、包装材料、药品等,都应根据材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例如紫外线照射30至60分钟,或采用喷雾、浸泡等方式进行处理。
猪舍本身的消毒流程更为细致。空栏后,首先应彻底清洗墙面、地面、栏位及设备,使用硬质刷子清除顽固污渍,再用清水冲净。待干燥后,用2%~3%的烧碱水喷洒,作用时间不少于2小时,随后自然晾干数日。接着关闭门窗,采用固体甲醛或过氧乙酸进行密闭熏蒸12小时,杀灭残留病原。最后再用1:300的菌毒灭或1:800的速洁溶液喷洒一次,形成多重防护。对于正在使用的猪舍,可在每周1~2次的频率下,使用0.1%过氧乙酸、0.5%强力消毒灵、0.015%百毒杀或1:1200的消毒威溶液进行带猪喷雾,每平方米喷洒300~500毫升,注意均匀覆盖地面、墙体、门窗及猪体表。
产房作为仔猪出生和母猪分娩的关键区域,消毒要求更为严格。首先将地面和设施彻底冲洗并干燥,然后用速灭5号或福尔马林熏蒸2小时,再用1:300菌毒灭或1:1200消毒威溶液喷洒消毒,之后用清水冲洗残留药液,最后以10%石灰水刷涂地面和墙壁,起到辅助消毒和防潮作用。母猪进产房前需全身清洗干净,随后用1:500的菌敌溶液喷洒体表,下腹、会阴部及乳房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仔细擦拭,确保分娩环境无菌安全。
随着夏季高温来临,猪舍内湿度大、排泄物分解快,容易滋生细菌并产生大量氨气等有害气体。因此,除了严格执行上述消毒程序外,还需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便和残料,保持通风良好,定期检查食槽卫生,发现霉变饲料立即清除。只有将消毒工作融入到每一天的精细化管理中,才能真正筑牢猪场的防疫防线,为猪群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