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推动立体多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建设。这一政策释放出明确信号:楼房养猪已成为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尽管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楼房养猪并非简单的“平房变高楼”,而是一项涉及生物安全、环境控制、运营管理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从业者必须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模式,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更要深入剖析失败案例,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平层养猪相比,楼房养猪在空间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对生物安全体系的要求也呈几何级上升。高密度养殖环境下,一旦疫病暴发,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成功的楼房养猪不仅依赖资金投入,更需要精细化管理与技术支撑。正如投资股市不能仅凭资本‘任性’操作一样,养猪也不能靠盲目扩张取胜。唯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构建科学防控体系,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首先,选址是决定楼房猪场成败的第一道关口。理想的场址不仅要符合国家环保、用地等相关政策,更需重点评估周边疫病风险、交通便利性及自然屏障条件。例如,远离其他养殖场、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等高风险区域,能有效降低外部病原传入概率。同时,良好的地形地貌有助于自然通风和雨水排放,减少疾病滋生环境。一个科学合理的选址,不仅能提升生物安全水平,还能显著降低后续运营中的防疫成本和人力负担。
  其次,猪舍设计必须摒弃‘大跨度、大体量’的传统思维。部分企业在建设过程中追求规模效应,建造长达200米以上的育肥舍或容纳数百头母猪的妊娠舍,这种超大规模单元极难实现‘全进全出’管理模式。而‘全进全出’正是阻断病原循环传播的核心手段之一。相比之下,中小单元化布局更具灵活性,便于清空、清洗、消毒和空栏管理,尤其在应对非洲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等烈性传染病时,能够快速响应并彻底切断传播链。
  第三,通风换气系统的科学设计直接关系到猪群健康与生产性能。由于楼房结构限制,可选通风方式有限,目前主要采用地沟风道、吊顶内风道以及单元独立微正压控制三种模式。然而,在南方潮湿多雨地区,夏季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状态,现有技术尚难以稳定解决‘桑拿天’带来的热应激问题。空气流通不畅不仅影响猪只采食和生长速度,还可能诱发呼吸道疾病,增加疫病风险。当前行业内尚未出现可广泛复制的高效通风解决方案,亟需技术创新与实践验证。
  此外,内部生物安全防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楼房猪场在外部隔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一旦病原体突破外围防线,其在楼体内部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电梯作为连接各楼层的主要通道,极易成为交叉污染的‘高速通道’;连廊、转运箱、饲料输送线等也成为潜在传播媒介。加之日常物资运输频繁,人员流动密集,消毒盲区难以完全消除,导致内部防控压力剧增。特别是载重量高达40吨的大型货运电梯,若清洁消毒不到位,将成为病原扩散的温床。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动线管理制度,实施分区管控、单向流动,并配备高效的消杀设备与监测机制。
  展望未来,《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成60个立体多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2030年达到150个的目标。这一目标既体现了国家推动设施农业现代化的决心,也对行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楼房养猪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企业具备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扎实的技术储备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只有坚持科学规划、精细管理、风险预判与动态优化,才能真正发挥楼房养猪在节地、环保、智能管理等方面的潜力。相信随着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我国楼房养猪将在保障生猪供应、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