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国内生猪市场持续承压,价格跌至近四年来的最低水平,养殖行业全面陷入亏损状态。然而,在整体低迷的行情背后,市场呈现出显著的‘量价背离’与‘体重分化’特征。尽管生猪供应总量充足,尤其是标准体重猪(90-140公斤)出栏充沛,加剧了价格下行压力,但大体重肥猪(140公斤以上)存栏占比却处于历史低位,形成结构性短缺。与此同时,随着气温快速下降,南方地区对肥猪的消费需求逐步升温,推动肥猪与标猪之间的价差持续拉大,成为影响市场走势的关键变量。
  据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全国瘦肉型生猪平均交易体重已达124.75公斤,环比微增0.06%,虽较去年同期略有下滑0.48%,但整体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一变化的背后,是生猪存栏结构的深刻调整。截至2025年9月底,体重在140公斤以上的大猪仅占总存栏的1.04%,为近年来同期最低水平;而90至140公斤的标猪占比则高达37.34%,且仍在持续上升。这种‘标猪过剩、大猪稀缺’的格局,使得市场对大体重猪源的争夺愈发激烈,进一步推高了交易均重。
  肥标价差的扩大,成为驱动养殖户压栏增重和二次育肥重启的核心动力。作为衡量市场情绪的重要指标,肥标价差不仅影响二次育肥户的入场时机,也决定了规模化养殖场是否选择延迟出栏。进入10月以来,全国肥标价差迅速走阔,截至10月27日已达到0.70元/公斤,较9月末增长超过80%。这一变化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一方面,前期在亏损压力下,许多养殖户被迫提前出栏,导致大猪出栏节奏被打乱,后期供应出现断档;另一方面,气象数据显示,2025年10月全国多地气温骤降,提前激发了腊肉制作等季节性需求,市场对肥猪的采购积极性明显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其价格韧性。
  在此背景下,二次育肥活动自10月中旬起显著回暖。尽管生猪价格处于低位,但育肥户普遍预期四季度肥标价差将继续扩大,大猪价格具备较强支撑,因此惜售情绪浓厚。部分资金敏锐捕捉到大猪供应紧张的机会,纷纷入场补栏标猪用于继续育肥,进一步分流了原本可用于即时出栏的猪源。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监测样本企业中二次育肥出栏占比已升至20.09%,较月初明显提升,反映出市场对未来行情仍存一定博弈空间。
  展望短期内(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生猪交易均重仍有进一步上行的动力。当前肥标价差虽已处于较高水平,扩张速度可能放缓,但仍足以支撑养殖户继续压栏。同时,10月中旬补栏的二次育肥猪群尚处于增重阶段,尚未形成集中出栏压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即标猪供应充裕与大猪相对紧缺并存——预计仍将延续。这将使交易均重维持在高位甚至小幅攀升。
  然而,随着进入传统腌腊消费旺季(11月下旬至12月),市场或将迎来转折点。届时,前期补栏的二次育肥猪源将陆续达到出栏体重,大体重猪的供应量可能超出市场消化能力,导致肥标价差收窄甚至反转。此外,各大养殖集团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往往在年底加快出栏节奏,叠加二次育肥户在利润兑现后陆续离场,多重因素将共同推动交易均重由升转降。值得注意的是,若届时猪价未能如期反弹,反而因集中出栏而进一步下跌,部分养殖户可能因亏损加剧而延后出栏,甚至推迟至春节前后,从而在未来更长周期内形成供给压力,压制猪价回升空间。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