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即将结束,国内生猪市场迎来一波出人意料的上涨行情。此前一度低迷的猪价强势回升,全国外三元标猪均价成功实现‘破5入6’的重大转折,截至最新数据显示,报价已回升至每公斤12.53元,南北地区普遍呈现稳中偏强的运行态势。这一轮价格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结果,背后反映出当前生猪市场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
  首先,节后养殖端情绪发生显著转变。国庆与中秋双节过后,猪价曾一度大幅跳水,外三元标猪价格最低跌至每公斤5.5元左右,猪粮比持续走低,养殖户普遍陷入亏损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散户出栏积极性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随着气温逐渐转凉,部分养殖户开始惜售扛价,不愿低价抛售生猪,市场供应节奏因此放缓,为后续价格上涨埋下伏笔。
  其次,季节性消费回暖成为推动猪价上行的重要动力。国庆节后冷空气频繁南下,南方多地高温天气结束,气温显著回落,带动了猪肉消费需求的季节性回升。居民对鲜肉的采购意愿增强,屠宰企业开工率也从节前的约30%迅速提升至35%以上。与此同时,前期因集中出栏导致中大猪存栏量处于低位,而降温后市场对肥猪和标猪的需求同步上升,标肥价差显著拉大,进一步增强了养殖端对后市的信心,惜售情绪与看涨预期相互强化。
  此外,二次育肥(二育)群体的集中入场也成为本轮上涨的关键推手。随着标猪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补栏成本相对较低,市场观望情绪减弱,南北各地二育户纷纷抓住时机进场补栏。大量标猪被截留在育肥环节,导致屠宰企业收猪难度加大,不得不提价抢猪,形成价格正向反馈。叠加临近月末,各大集团化猪企本月出栏任务基本完成,主动缩减出栏量以抬高售价,进一步助推了猪价快速攀升。
  尽管当前猪价走势强劲,但未来行情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随着标猪价格大幅反弹,二次育肥的补栏成本也随之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继续大规模入场的动力或将减弱;另一方面,10月份散户压栏和二育集中入市可能导致产能后置,使得未来几个月的供应压力不减反增。虽然市场对年底腌腊旺季抱有期待,但整体来看,当前生猪产能依然处于相对过剩状态,尚未真正迎来周期性反转的拐点。
  综合分析,在供需多因素共振下,本轮猪价上涨具备一定基础,但更多属于阶段性反弹而非趋势性反转。后续需密切关注大型养殖企业的出栏节奏、二育情绪的变化以及终端消费的实际支撑力度。理性看待当前行情,避免盲目追高,将是养殖户和投资者应对未来市场波动的关键策略。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