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0月接近尾声,国内生猪市场迎来一波令人瞩目的反弹行情。此前,外三元标猪价格一度跌至11元/公斤的低位,市场情绪低迷。然而,自中下旬起,猪价开启震荡上行模式,标猪均价从低点逐步回升,最高触及11.84元/公斤,并在近期再度发力,于10月27日攀升至11.95元/公斤,意味着猪价正式重返‘6元时代’(即每斤6元以上),为养殖户带来阶段性利好。
本轮猪价上涨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尽管10月份规模猪企出栏计划较为集中,监测数据显示,环比出栏量增加5.48%,计划出栏总量高达1339.33万头,但随着月末价格持续回暖,养殖端出栏节奏有所放缓。不少集团猪企出于对后市的乐观预期,开始主动缩量挺价,部分企业甚至展现出明显的拉涨意愿。这种供应端的阶段性收紧,有效缓解了市场的抛售压力,为价格上涨提供了基础支撑。
其次,二次育肥(简称‘二育’)需求的强势回归成为推动本轮行情的重要动力。今年以来,二三季度的二育操作普遍以亏损告终,导致市场参与者趋于谨慎,整体呈现‘出多入少’的局面,空栏率明显上升。然而,随着此次猪价重心再度下移至具备性价比的区间,二育户入场积极性显著提升。特别是当前标猪与中大猪之间的价差持续扩大,套利空间显现,南北多地二育主体积极抢购标猪,直接截留了本应流向屠宰场的猪源,进一步加剧了短期供应紧张的局面。
与此同时,消费端的回暖也为猪价上行注入动能。霜降节气过后,天气转凉,居民对肉类的需求稳步回升。受牛羊肉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猪肉的消费性价比优势重新凸显,家庭采购和餐饮消费均有所增加。终端市场需求的改善,带动屠宰企业开工率逐步回升。为了保障原料供应,屠企不得不提高收购价格以刺激上量,采购难度加大也反过来助推了猪价上涨。
尽管当前猪价走势向好,但未来行情仍面临不小的压力与不确定性。从产能周期来看,根据母猪存栏数据推算,四季度生猪供应整体趋于宽松。同时,随着二育集中补栏和散户压栏增重现象增多,后期生猪出栏体重可能上升,存在供给后移的风险,这将对后续市场形成潜在压制。此外,在官方持续推进产能调控的背景下,大型养殖企业出栏计划依然偏高,适重猪源存栏处于相对高位,若需求端无法持续放量,猪价进一步上行的空间或将受限。
综合来看,本轮猪价反弹是供应阶段性收缩、二育热情回升与消费需求回暖共同推动的结果,显示出市场底部支撑正在增强。短期内,猪价有望维持稳中偏强格局。但从长远看,产能变化与供需节奏的博弈仍将主导市场走向,养殖端需理性看待当前回暖行情,警惕后期集中出栏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