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市场迎来一波明显的上涨行情。自10月中旬标猪出栏价一度探底至11元/公斤后,猪价开始逐步回升。尽管当前生猪产能去化尚未彻底完成,适重猪源整体供应仍显宽松,市场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但在多方积极因素的共同推动下,猪价持续走强,呈现出“量价齐升”的态势。业内分析普遍认为,本轮猪价反弹势头强劲,突破每斤6元大关已基本确定,短期内仍有上行空间。
  推动本轮猪价上涨的核心动力首先来自季节性消费的回暖。随着霜降节气已过,距离立冬仅剩十余天,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下降,天气转凉促使居民饮食结构向滋补型转变,猪肉作为冬季餐桌上的主力肉类,消费需求显著回升。与此同时,今年牛羊肉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凸显了猪肉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城市商超、农贸市场以及餐饮渠道对猪肉的采购积极性增强,内销市场活跃度提升。屠宰企业订单量增加,开工率稳步回升,对生猪采购需求形成有力支撑,为猪价上涨提供了坚实的消费基础。
  其次,中大猪存栏偏紧成为推高价格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前期由于养殖端普遍情绪悲观,不少养殖户选择提前减重出栏或加速淘汰低效母猪,导致现阶段体重在120公斤以上的中大肥猪供应相对不足。而随着天气转冷,消费者对肥瘦相间、适合炖煮的厚膘猪肉偏好上升,市场对大体重生猪的需求明显增强。供需错配之下,肥猪价格快速上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抢猪’现象。这一趋势反过来带动了标猪市场的看涨情绪,形成价格联动效应,推动整体猪价水涨船高。
  第三,标肥价差扩大进一步强化了养殖端的惜售心理。目前全国平均标肥猪价差已达到0.8至0.9元/公斤,南方部分区域甚至超过1元/公斤。如此显著的价差意味着育肥大猪的利润空间明显优于标猪,养殖户延迟出栏、压栏增重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二次育肥(二育)群体重新活跃,纷纷入场补栏标猪进行短期育肥,以期在后续旺季获取更高收益。这一行为不仅减少了市场短期可供应的猪源,也反映出市场对未来行情的预期正趋于乐观。
  此外,月底出栏节奏的放缓也为价格上涨提供了助力。进入10月下旬,随着猪价重心不断上移,大型养殖企业及散户出栏意愿减弱,部分头部猪企主动调整出栏计划,减少月末集中出栏量,甚至出现缩量挺价的操作意图。这使得屠宰企业在收猪过程中面临更大的采购难度,不得不通过上调结算价来吸引货源,进一步助推了猪价的上涨。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27日,外三元瘦肉型标猪的全国平均出栏价已升至11.95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0.07元/公斤,月内累计涨幅接近8%,市场整体呈现震荡上行格局。
  然而,在一片向好氛围中,行业仍需保持理性。部分专业机构指出,当前猪价上涨背后潜藏两大压力。其一,短期内二次育肥和抄底进场现象增多,虽能提振短期需求,但也可能造成后期集中出栏的风险。一旦这些压栏猪源在11月下旬至12月集中上市,或将加剧阶段性供应压力,抑制价格上涨空间。其二,从产能周期来看,当前生猪整体供应仍处于释放阶段,能繁母猪存栏虽有所调减,但传导至商品猪出栏的拐点尚需时日,适重标猪的供应宽松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加之若终端消费未能持续放量,存在‘旺季不旺’的可能性,这将限制猪价进一步上行的高度。因此,尽管本轮反弹趋势明确,但未来走势仍需密切关注供需博弈与市场情绪的变化。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