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毒性腹泻是一类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这三种疾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均以呕吐、严重水样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常呈混合感染,传播迅速,尤其在寒冷季节高发,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缺乏特效治疗药物,预防和综合管理成为控制疫情的关键。
  猪传染性胃肠炎全年均可发生,但以秋末至春初最为活跃,具有暴发性强、传播快的特点。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及呼吸道分泌物将病毒排入环境,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用具,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给健康猪只。所有年龄段的猪都易感,但两周龄以内的仔猪最为脆弱,发病率接近100%,死亡率可高达100%。患病仔猪常先出现短暂呕吐,随后发生剧烈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腥臭明显。由于严重脱水,多数仔猪在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也常因生长迟缓而成为僵猪。随着日龄增长,病死率逐渐下降。青年猪感染后症状较轻,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和喷射状水样腹泻,通常一周内恢复,但约50%的康复猪可长期带毒排毒达2—8周,甚至长达104天,成为潜在的传染源。哺乳母猪感染后泌乳量下降,间接加剧仔猪的死亡风险;妊娠母猪偶有流产现象。
  猪流行性腹泻在全球主要养猪地区广泛存在,冬季为高发期,春秋季节亦可发生。其传播速度较传染性胃肠炎稍慢,病程较短,整体死亡率较低。病毒通过粪便和唾液等排泄物污染环境,经口摄入引发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呕吐(尤其在吃奶后的新生仔猪中常见)、灰色或黑色水样腹泻、精神萎靡和厌食,病程约为一周。1周龄以内仔猪因严重脱水导致死亡率较高,平均为20%—30%。成年猪多表现为短暂呕吐和食欲不振,很少腹泻,死亡率极低。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情况下,较大日龄的青年猪或育肥猪也可能出现急性暴发性腹泻并导致死亡,增加了疫情判断的复杂性。
  猪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腹泻,全球分布广泛,在各类猪场中普遍存在。该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率可高达100%,常与其他病原如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球虫形成混合或继发感染,加重病情。成年猪、经产母猪和种公猪多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然而,7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一旦感染,死亡率极高,可达100%;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逐渐降低,但在8周龄内发病率仍维持在50%—80%之间。当母乳不足或母源抗体水平偏低时,仔猪极易发病。典型症状包括剧烈腹泻、快速脱水、食欲减退,喂食后呕吐往往是腹泻的前兆。粪便呈水样或糊状,病程持续3—7天,若未及时干预,常因脱水死亡,尤其在低温环境下或合并其他感染时病情更为严重。10—21日龄仔猪常表现为类似白痢的症状,断奶后则多见黑灰色水样腹泻。多数仔猪数日后可康复并产生抗体,但由于抗体持续时间较短,存在重复感染的风险。
  鉴于这三种病毒性腹泻在秋冬季节高发,且对仔猪危害极大,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至关重要。首先,免疫接种是预防的核心手段。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应接种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建立基础免疫力;怀孕母猪在产前3—4周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二联疫苗以及猪流行性腹泻疫苗,以确保仔猪通过初乳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同时,仔猪应在8—10日龄口服猪传染性胃肠炎与轮状病毒二联弱毒疫苗0.3—0.5头份,并在20—22日龄加强注射猪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从而建立起早期主动免疫屏障,显著降低发病与死亡风险。
  其次,一旦猪群中出现疫情,应立即启动应急防控机制。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重点应放在阻断传播链上。对病猪的呕吐物和排泄物须先喷洒高效消毒剂静置半小时后再进行彻底冲洗,所有被污染的圈舍、用具、车辆等均需严格消毒。对于严重脱水的仔猪,应及时实施静脉或腹腔注射10%葡萄糖盐水15—30毫升,以缓解脱水状态,提高存活率。此外,在疫情暴发期间,可在母猪产前5—6周和2—3周各接种一次相关疫苗,双次免疫可有效缩短暴发周期,显著减少新生仔猪的发病和死亡数量。疫情控制后,应将相关疫苗纳入常规免疫程序,实现长期稳定防控。
  最后,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是防止病毒入侵和扩散的基础。猪场应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定期清扫消毒,保持栏舍干燥通风,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避免不同批次猪只混养。人员、物资进出须严格管控,运输车辆应彻底清洗消毒。通过全面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水平,不仅能有效预防病毒性腹泻的发生,还能降低其他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和养殖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