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猪只健康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旦发生疾病,尤其是像水肿病这类急性、高致死率的病症,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日,养殖户小陈家中的猪只出现了异常情况:没有明显的发热症状,但头部明显肿胀,后肢无力,行动失调,倒地后下身大量排泄,导致地面迅速湿透,且已连续两天拒食。这些表现让小陈十分担忧,怀疑是否为猪水肿病,并迫切寻求确诊依据和有效治疗方案。
  猪水肿病,又称断奶仔猪水肿病,是一种典型的条件性致病性疾病,多发于断奶后2至3周的仔猪。其主要病因与营养失衡密切相关,尤其是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而维生素E和硒元素摄入不足时,极易诱发该病。此外,科学研究表明,该病还与特定血清型的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感染有关,这些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血管壁,导致全身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发组织水肿。因此,该病并非单纯由病毒引起,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该病发病急、进程快,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初期体温通常正常或略低,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消化不良。典型症状包括眼睑、面部及头部明显水肿,严重时可蔓延至颈部和腹部皮下。神经症状尤为突出,病猪会出现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打圈、盲目冲撞,倒地后四肢划动如游泳状。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常伴随尿失禁,导致躺卧处迅速湿润,这也是养殖户判断病情的重要线索之一。随着病情发展,病猪食欲废绝,精神萎靡,最终因呼吸衰竭或脑疝而死亡,致死率极高。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完全治愈晚期水肿病,因此早期发现与及时干预至关重要。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防止潜在传播风险。对于尚未发病的同群健康仔猪,可采取预防性投药措施,例如每头每日按0.25克剂量将呋喃唑酮混入饲料中喂服一次,有助于抑制肠道有害菌群的增殖。对已发病但处于早期阶段的猪只,可尝试肌肉注射针对大肠杆菌的敏感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同时配合亚硒酸钠维生素E注射液,以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血管损伤,改善微循环。若治疗48小时后未见明显好转,则应果断淘汰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和资源浪费。
  预防远胜于治疗,科学的饲养管理是防控水肿病的核心。首先,饲料配比必须合理,避免突然更换为高蛋白饲料,尤其是在断奶过渡期,应采用渐进式换料方式,逐步增加新饲料比例,减少肠胃应激。其次,保证日粮中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的充足供应,可在断奶后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E预混剂,提升仔猪免疫力。此外,断奶过程不宜过于激进,建议采用分阶段断奶法,减少环境与生理双重压力。出栏后的仔猪也不宜立即转为散养模式,以免运动量骤增导致抵抗力下降。
  良好的养殖环境同样是防控该病的重要环节。猪舍应保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清理粪便,防止氨气积聚。所有饲喂工具、饮水器、料槽以及活动区域需定期用高效消毒剂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更进一步的主动免疫策略是在母猪产前一个月接种大肠杆菌多价疫苗,使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并在出生后2至3周龄时,接种专门的水肿病灭活疫苗,构建起早期免疫屏障。通过‘营养调控+环境管理+免疫预防’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可显著降低水肿病的发生率,保障仔猪健康成长,提高养殖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