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作为全球养猪业的“头号杀手”,长期以来因其高致死率和缺乏有效疫苗而令产业蒙受巨大损失。近年来,全球科研机构围绕多种技术路线展开攻关,目前已形成基因缺失活疫苗、亚单位疫苗、mRNA疫苗和病毒载体疫苗四大主流路径。其中,中国在亚单位疫苗领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同类疫苗,标志着非洲猪瘟防控迈入实质性突破的关键时期。
  在众多技术路线中,基因缺失活疫苗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导研发,其HLJ/18-7GD株在实验中展现出90%至92%的保护率,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然而,该疫苗存在毒力返强的风险,安全性仍存隐患。越南虽已实现该类疫苗的商业化应用,但因监管不严和技术缺陷引发广泛担忧,限制了其国际推广前景。相比之下,病毒载体疫苗由英国Pirbright研究所开发,目前保护率仅为40%,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距离实际应用仍有较大差距。
  亚单位疫苗成为中国科研突破的核心方向。2025年7月,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国药动保、金宇保灵、中牧股份及广东蓝玉生物等六家单位共同申报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正式获批开展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个进入该阶段的同类产品。该疫苗靶向ASFV病毒的关键蛋白——P72(衣壳蛋白)、P54(吸附蛋白)和P30(膜蛋白),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精确解析其三维结构,为抗原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更关键的是,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纳米载体递送系统结合TLR9激动剂佐剂,显著增强了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在临床前试验中实现了60%至85%的保护率,且无排毒风险,免疫持续时间可达3至4个月。
  这一技术路线还具备“DIVA”特性,即可区分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为疫情监测和国际贸易检疫提供重要工具。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不含完整病毒成分,彻底规避了活疫苗可能带来的毒力返强问题,极大提升了生物安全性。此次临床试验将历时两年(2025年7月至2027年7月),覆盖湖北麻城、江西全南等地五个大型规模化猪场,计划使用2.2万瓶疫苗,全面评估其在真实养殖环境中的有效性与稳定性。项目采取“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协同模式:中科院团队负责基础科学研究,包括抗原结构解析与病毒样颗粒(VLP)递送系统的构建;企业方则承担产业化放大与临床组织工作,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尽管前景广阔,亚单位疫苗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是生产成本问题——当前重组蛋白依赖昆虫细胞表达系统,抗原得率不足30%,导致终端价格预估高达30元/针,难以满足大规模普及需求。为此,各参与企业正积极优化纯化工艺,并规划建设年产百亿剂级别的生产线以摊薄成本。其次是免疫持久性不足的问题,现有方案仅能维持3到4个月的保护效果,需通过新型佐剂如CpG-ODN等进一步提升长期免疫力。此外,面对越南基因缺失疫苗已抢占部分市场的现实压力,中国正依托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于2025年5月通过的新疫苗标准,推动国产疫苗的国际认证与全球化布局。
  与此同时,mRNA疫苗作为下一代技术代表正在快速崛起。德国联邦动物健康研究所(FLI)研发的版本保护率仅为50%,仍处临床前阶段。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陈建柱实验室在 USDA 资助下,采用逆向疫苗学策略,利用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系统编码多种ASFV关键抗原,具备生产灵活、更新迅速的优势,但尚未公布具体保护数据。国内企业金宇保灵也在同步推进mRNA疫苗研发,目标是将单剂成本压缩至20元以下,未来或将与亚单位疫苗形成‘双轨并行’的技术组合,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
  展望未来,若2027年临床试验顺利验证其田间有效性,中国亚单位疫苗有望于2028年正式上市,届时将有望占据全球约50亿美元的非洲猪瘟疫苗市场。这不仅意味着百年来对高致死性动物疫病防控的重大突破,也将为中国在全球动保科技领域树立标杆。然而,行业共识依然清醒:非洲猪瘟疫苗仍是兽医学界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一旦田间试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整个进程或将重新洗牌。因此,未来两年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窗口期,核心在于真实环境下的保护效力数据以及成本控制能力的双重考验。
  总体来看,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已从早期探索步入‘安全性与有效性平衡’的攻坚阶段。中国凭借在亚单位疫苗上的率先突破,走在了全球竞争前列,而mRNA等新兴技术则为后续迭代提供了新的可能。这场关乎亿万生猪安全与农业经济稳定的技术竞赛,正在迎来最具决定性的时刻。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