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非洲猪瘟(ASF)传入我国以来,养猪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猪场面临巨大经济损失。尽管绝大多数养殖场已建立起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消毒、隔离和管理,但疫情仍时有发生。这引发了一个普遍的疑问:为什么明明执行了高标准的防控措施,却依然防不住非洲猪瘟?问题的关键在于,防控不仅仅是制度的建立,更在于执行的严密性、病毒传播特性的复杂性以及猪群自身健康状态的综合作用。
首先,生物安全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形成防控链条上的薄弱环节。例如,在人员管理方面,部分员工或访客未能严格执行隔离、洗澡、更换专用衣物和彻底消毒的流程,极易将病毒带入生产区。更有甚者,员工在场外接触过未经高温处理的猪肉制品,如市场摊贩食品或餐馆餐食,若未经过充分净化程序便进入猪舍,可能成为病毒携带者。此外,车辆管理也是常见漏洞之一——饲料运输车、运猪车和粪污处理车若未经过规范的清洗与有效消毒,尤其在消毒时间不足或消毒剂选择不当的情况下,难以杀灭顽强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更严重的是,不同功能车辆共用通道,造成交叉污染风险极高。
物资和环境管理同样不容忽视。饲料包装袋、兽药瓶、维修工具等常被忽略消毒,而研究表明,ASFV可在塑料、金属等材质表面存活数天甚至数月。快递包裹、外卖食品等外部物品若未经处理直接进入生活区或生产区,也可能成为潜在传播媒介。在环境消毒方面,部分猪场使用的消毒剂对ASFV无效,如普通季铵盐类;正确选择戊二醛、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等高效消毒剂至关重要。同时,消毒频次不足,特别是在雨季湿度大、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病毒存活能力增强,若不能定期、全面喷洒消毒,极易埋下隐患。
其次,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极为多样且隐蔽,远超传统认知。除了直接接触病猪外,间接传播方式更为棘手。软蜱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媒介,能够在体内长期携带并传播ASFV,若猪场周边植被茂密、卫生条件差,极易滋生此类寄生虫,形成持续感染源。野生动物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野猪活动范围广,可能通过污染水源或饲料将病毒引入家猪群体;老鼠、鸟类则可通过机械性携带病毒,如踩踏污染物后飞入猪舍,造成间接传播。此外,使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如河流、池塘)作为饮用水源,一旦上游出现疫情,病毒便可能随水流扩散至整个猪场。在高密度养殖区域,短距离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也逐渐被证实,尤其是在通风不良或空气流通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空气传播风险。
再者,猪群自身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抗病能力。即使外部防控措施严密,若猪群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PRRS)、猪圆环病毒病(PCV2),其免疫系统功能受损,感染ASFV的风险将显著上升。饲料质量同样关键,霉变饲料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会损害肝脏功能,抑制免疫应答,使猪只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此外,饲养密度过高会导致群体应激增加,免疫力下降,为病毒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健康管理不仅是防疫的补充,更是防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要真正实现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必须采取全方位、系统化的综合策略。首要任务是确保生物安全措施无死角执行——所有人员进出必须经过多级缓冲区,实行‘淋浴+更衣’制度;车辆需专车专用,并设置独立行车路线,避免交叉;所有物资进入前必须经过熏蒸、浸泡或紫外线照射等有效消毒方式处理。其次,必须加强媒介生物控制,定期开展灭鼠、驱鸟、杀虫工作,特别是针对软蜱的专项治理,结合环境清理与化学防治手段,切断传播链。
在猪群健康管理方面,应强化基础疫苗免疫程序,包括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常规免疫,提升整体免疫力。同时,严格把控饲料原料质量,防止霉变饲料入场,合理调整饲养密度,改善通风与温控系统,减少环境应激。最后,建立科学的早期预警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定期采集口腔液、血液或环境样本进行PCR检测,及时发现潜在感染;推行‘全进全出’的生产管理模式,彻底清空、清洗、消毒栏舍后再引入新一批猪只,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的防控绝非单一环节的努力所能奏效,而是一项涉及人员管理、物流控制、环境卫生、动物健康和监测预警的系统工程。只有将生物安全落到实处,结合媒介控制、健康管理与科学监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才能真正筑牢防线,降低非洲猪瘟的侵袭风险,保障养猪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