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疾病防控体系主要由环境消毒、疫苗免疫和药物保健三大支柱构成。其中,疫苗通过激发猪只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已成为多数养殖场高度重视的防控手段;而药物保健也逐步走向规范化与程序化。然而,相比之下,环境消毒工作却常常被忽视,部分养殖户甚至认为消毒可有可无,或担心消毒会带来副作用,影响猪群健康。实际上,科学合理的消毒不仅能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负荷,还能显著减少疫病发生风险,是保障猪场生物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
  猪场是一个持续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复杂生态系统。粪便、尿液、饲料残渣、空气尘埃以及人员流动等都会成为病原传播的载体。当环境中病原体数量不断积累,超过猪只免疫系统的防御能力时,或在应激、营养不良、气候突变等因素导致猪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极易引发疾病暴发。定期实施全面消毒,能够有效杀灭存在于猪体表、圈舍地面、墙壁、饮水系统、饲养工具及工作人员衣物上的各类病原体,从而将环境中的微生物控制在安全水平,减轻其对猪群免疫系统的持续攻击,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特别是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消毒的作用尤为关键。传染病的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传染源如带毒猪只不断向外排放病原,这些病原可通过空气飞沫、污染水源、饲料、车辆、器械或人员接触等途径传播给健康猪群。而环境消毒正是切断这一传播链条的核心措施——通过杀灭中间媒介中的病原体,阻断其扩散路径,从而遏制疫情蔓延。因此,消毒不仅是日常管理的一部分,更是应对突发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有人质疑‘消毒有害’,认为消毒剂会破坏有益菌群,甚至诱发疾病。这种观点其实存在误解。首先,对猪只肠道、皮肤等有益的微生物多定植于体内,属于共生菌群,而常规消毒针对的是体外环境中的病原体,并不会直接影响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其次,所谓‘消毒导致发病’的情况,往往源于操作不当,例如在寒冷天气进行喷雾消毒时未能做好保温措施,导致猪只受凉感冒。这并非消毒本身的缺陷,而是管理疏漏所致。只要规范操作、合理选择时机,消毒不仅安全,而且极为必要。
  要实现高效消毒,必须遵循‘清洁先行、消毒跟进’的原则。物理清洁是消毒的基础步骤,彻底清除粪污、垫料、灰尘等有机物,能去除90%以上的病原载体。如果不清除这些有机物,消毒剂会被大量消耗在与污物反应上,难以有效作用于目标病原。因此,‘清’只是第一步,真正要做到‘洁’——即表面干净无残留。在此基础上,再选用合适的消毒方式:如圈舍可用高压冲洗后配合消毒液喷洒;密闭空栏可采用甲醛熏蒸结合喷雾双重处理;金属器械推荐高温蒸煮灭菌;不耐热物品则可用碘伏浸泡或紫外线照射等方式处理。
  消毒剂的选择同样至关重要。根据杀菌效力,消毒剂可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三类。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氢氧化钠(烧碱)、过氧乙酸等,能有效杀灭病毒、细菌、芽孢和真菌,适用于重大疫情后的终末消毒或高风险区域;中效消毒剂如75%乙醇、碘酊等,虽不能杀灭芽孢,但对多数细菌和包膜病毒效果良好,适合日常使用;低效消毒剂如季铵盐类,主要用于抑制细菌繁殖,适用于低风险区域的维持性消毒。由于当前猪场普遍存在多种病原共感染现象,如蓝耳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病毒以及肺炎支原体、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必须根据本场流行病学特点灵活调整消毒方案。
  不同病原体对消毒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例如,无囊膜病毒(如猪圆环病毒)结构稳定,对外界抵抗力强,普通消毒剂难以奏效,必须选用高效消毒剂才能有效灭活。革兰氏阳性菌(G+)细胞壁较厚但通透性好,对多数消毒剂较为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G-)如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因外层有脂多糖包膜,阻碍消毒剂渗透,需使用作用更强的制剂。对于产芽孢的细菌(如炭疽杆菌),因其芽孢具有极强的抗逆性,一般消毒方法难以穿透,建议采用持续作用时间长的高效消毒液,确保在芽孢萌发初期即可将其杀灭。
  综上所述,环境消毒绝非可有可无的辅助措施,而是猪场健康管理中成本低、效益高的关键环节。只有正确认识消毒的意义,坚持‘先清洁、后消毒’的操作流程,科学选择消毒方法与药剂,并结合本场实际动态调整策略,才能真正构建起牢固的生物安全屏障。在养殖业面临疫病频发、防控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重视并落实每一项消毒细节,就是为猪群健康保驾护航,为养殖效益提供坚实保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