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体病,又称猪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性原虫病,广泛存在于全球各地的养猪场中。该病不仅影响猪只的健康生长和繁殖性能,还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链传播给人类,造成公共卫生隐患。因此,了解其临床症状、掌握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及实施科学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急性感染情况下,猪通常经过3至7天的潜伏期后发病,症状与猪瘟极为相似,极易被误诊。病猪体温迅速升高至40.5℃~42℃,并持续高热7到10天。此时猪只精神萎靡,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完全废食,粪便中常带有黏液,仔猪则多表现为水样腹泻,部分病例还会出现便秘与下痢交替的现象。呼吸系统症状也较为突出,表现为呼吸急促而浅表,严重时发展为犬坐式呼吸,伴有流鼻涕和间歇性咳嗽。
  随着病情进展,病猪腹股沟淋巴结显著肿大,到了疾病后期,耳尖、鼻端、四肢下部、股内侧以及腹部皮肤会出现紫红色斑块和散在的小出血点。最终,病猪卧地不起,呼吸极度困难,体温骤降,导致死亡。部分重症个体还会从口中流出泡沫状液体。即使个别猪只能耐过此病,约两周后恢复采食,但仍可能遗留慢性咳嗽、呼吸不畅,甚至出现后肢麻痹、头部倾斜或类似癫痫的阵发性痉挛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怀孕母猪感染后尤为危险,常表现为高热、拒食、嗜睡,数日后发生流产,产下死胎、木乃伊胎或虚弱仔猪。值得注意的是,母猪在分娩后往往能较快恢复健康,但胎儿损失已不可挽回。
  针对猪弓形体病的治疗,目前最有效的药物是磺胺类抗生素,因其对弓形虫的叶酸代谢具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第一,使用磺胺六甲氧嘧啶配合二甲氧苄氨嘧啶(即三甲氧苄氨嘧啶),按每公斤体重30毫克至70毫克剂量进行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用药3至5天,适用于一般病例,重症需谨慎选用。第二,采用磺胺嘧啶(SD)与甲氧苄氨嘧啶(TMP)或二甲氧苄氨嘧啶(DVD)联合用药,前者按每公斤体重70毫克,后者10毫克,混合后口服,每日一次,连用3到5天,协同增效明显。第三,复合磺胺嘧啶钠也是一种常用选择,推荐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至20毫克,每日分两次给药,适合病情较轻或早期干预的情况。
  对于重症病猪,除上述抗原虫治疗外,还需采取综合对症支持疗法,如使用退热药物降低体温,通过静脉输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并辅以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当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仍应继续治疗1至2天,以防复发。此外,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护理,保持圈舍安静、温暖、通风良好,提供易消化饲料和清洁饮水,促进机体恢复。
  预防猪弓形体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首先,必须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扫粪便,保持干燥整洁,并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常规消毒。常用的消毒药物包括1%来苏儿溶液和3%氢氧化钠(烧碱)溶液,能够有效杀灭环境中的弓形虫卵囊。其次,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其粪便中含有大量具有感染性的卵囊,因此严禁家猫或其他野猫进入猪舍,同时应对饲养的家猫定期进行驱虫检查,杜绝传染源。再次,鼠类及其他小型动物可能携带弓形虫包囊,猪只摄食其尸体后极易感染,因此必须做好猪场的防鼠、灭鼠工作,杜绝猪接触动物尸体的机会。最后,严禁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屠宰废弃物、厨房泔水或生肉汤喂猪,这些原料可能含有活的滋养体或包囊,是重要的感染来源。只有全面落实生物安全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猪弓形体病的发生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