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猪传染病。该病主要影响断奶前后的仔猪,尤以1至2月龄的幼猪最为易感。疾病常表现为急性败血症或慢性坏死性肠炎,若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极易造成群体性发病和高死亡率,给养猪场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了解其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科学防治方法,是保障仔猪健康生长的关键。
沙门氏菌是导致本病的直接病原体,属于人畜共患病原,不仅威胁动物健康,也可能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给人类。猪群中,带菌猪和已发病个体是主要传染源,病菌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侵入机体,也可通过交配或母体子宫垂直传播。尽管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在多雨潮湿的季节,特别是立秋后气候转凉、湿度上升时,发病率显著升高。因此,秋季应特别加强防范,防止疫情暴发。
根据病情发展速度和表现形式,仔猪副伤寒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型起病迅猛,病猪体温迅速升至41℃左右,精神极度萎靡,食欲完全丧失,呼吸急促困难。典型体征包括耳尖、鼻端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部分病例伴有后肢麻痹或便秘现象。此型病程短,通常仅持续1至4天,死亡率极高。剖检可见全身多器官出血:脾脏显著肿大,质地坚韧如橡皮,表面有散在出血点;肝脏肿胀并布满针尖至小米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灶;肾脏皮质部可见出血斑;肺部充血水肿,气管内充满白色泡沫;肠系膜淋巴结呈索状肿大并出血。
慢性型则更为常见,以持续性腹泻为主要特征。病猪体温轻度升高,被毛粗乱无光泽,常伴有呕吐,排出恶臭的黄绿色水样粪便,有时伴随呼吸道症状。眼结膜潮红肿胀,分泌脓性眼屎,少数出现角膜浑浊甚至溃疡。由于长期腹泻导致严重脱水和营养不良,病猪迅速消瘦,后期皮肤可能出现绿豆大小的痂状湿疹,尤以腹壁和四肢为多见。病程可长达15至25天以上,最终因衰竭死亡。部分幸存者则发育迟缓,形成‘僵猪’,影响后续生长性能。剖检可见回肠、盲肠和结肠黏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表面覆盖类似糠麸样的伪膜,剥离后可见红色不规则溃疡面;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有灰黄色坏死灶分布;脾脏同样呈现橡皮样肿大。
在临床诊断中,需注意与猪瘟和仔猪传染性胃肠炎进行鉴别。猪瘟虽也表现为高热、食欲废绝和高死亡率,但其传播速度快,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且对抗生素治疗无效。剖检时脾脏边缘可见出血性梗死,回盲瓣区域出现特征性的‘纽扣状’溃疡,而肝脾一般不肿大,也无坏死点。相比之下,仔猪副伤寒对抗生素反应良好。而与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比,后者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以剧烈水样腹泻和呕吐为主,粪便常含未消化乳凝块,具有明显腥臭味。病理变化集中于胃肠道,小肠壁变薄透明,绒毛萎缩,但无组织坏死或全身性败血病变。这些差异有助于准确区分疾病类型,避免误诊。
预防仔猪副伤寒应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控策略。首先,免疫接种是有效手段之一。在疫区或常发地区,建议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使用仔猪副伤寒活疫苗,按说明书用20%氢氧化铝胶生理盐水稀释后,每头肌肉注射1毫升,可显著降低发病率。其次,强化饲养管理至关重要。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定期清洗食槽和用具,及时清除粪便,减少病原滋生环境。哺乳期和保育期仔猪应避免采食污物,饲喂优质易消化饲料,切忌突然更换日粮,以防应激诱发疾病。此外,在断奶这一关键阶段,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或阿莫西林等广谱抗菌药物,进行为期数天的药物预防,帮助仔猪平稳过渡。
一旦发生疫情,应及时开展治疗。目前,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以及氟苯尼考均对沙门氏菌有良好疗效。对于发病仔猪,可按2.5mg/kg体重剂量肌肉注射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每日两次,连续使用2至3天;或采用氟苯尼考注射液,按40mg/kg体重肌注,每日两次,连用3至4天。同时配合口服土霉素(0.1g/kg体重),连服3天,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应加强护理,提供清洁饮水,适当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仔猪副伤寒是一种与饲养管理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疾病,其发生往往源于环境卫生差、营养失衡或断奶应激等因素。只有通过科学免疫、精细管理和合理用药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与传播。尤其在断奶阶段,更应注重保健措施的落实,为仔猪构建坚实的健康防线,从而提高成活率,促进养殖效益稳步提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