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虽然某些疾病的临床症状并不严重,但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当,仍可能导致猪只死亡,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掌握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在关键时刻挽救猪只生命,保障猪场的稳定运行和经济效益。以下是针对夏季高发及常见急症的详细急救方法,涵盖中暑、咬架、胃肠胀气、疫苗反应、霉变饲料中毒以及难产等典型情况,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与实践。
  夏季高温环境下,猪只极易发生中暑,尤其是在通风不良、饮水不足的情况下,体温迅速升高,出现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甚至昏迷等症状。此外,由于环境应激,猪群还可能发生咬架行为,造成外伤或休克。一旦发现中暑或被咬伤的猪,应立即将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对于中暑猪,可采用凉水疗法:用冷水浇淋颈部和体表,或进行直肠灌注降温,持续操作直至体温降至正常范围(38℃-39.5℃)。若为急性中暑,还可采取耳尖或尾尖放血的方式促进散热,并配合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200-500毫升,帮助恢复循环功能。
  胃肠胀气是夏季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多由魏氏梭菌感染引发,表现为腹部明显膨大、起卧不安、呼吸困难等。轻度胀气的病猪可通过静脉滴注甲硝唑与碳酸氢钠,同时肌肉注射林可霉素和丁胺卡那(均为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日1-2次;饲料中添加益生素和多种维生素,并控制饲喂量为平日的五成左右,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对于胀气严重的个体,需立即进行穿刺放气——在左侧倒数第二、三肋骨间与背部平行的位置,使用长针头刺入腹腔缓慢排气,待腹部缩小后,在同一位置推注10%林可霉素和丁胺卡那,再辅以甲硝唑和碳酸氢钠静脉滴注,防止继发感染和酸中毒。
  疫苗接种是防控疫病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温季节操作时容易诱发疫苗过敏反应。轻度过敏表现为体温升高(40-41.5℃)、皮肤发红、呕吐、口吐白沫、寒颤或轻微抽搐;重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若为轻度过敏,应及时加强通风,避免猪群扎堆挤压,并在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电解多维和葡萄糖,帮助缓解应激。对于中重度反应,必须在注射疫苗后密切观察20分钟左右,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实施脱敏治疗:若体温正常,可肌肉注射维生素C(0.2-0.5克)、肾上腺素(1-2毫升)或地塞米松(4-12毫克),严重者6-8小时后重复一次;若体温超过40℃,则改用氨基比林50-200毫克联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快速退热并抑制炎症反应。
  夏季湿热环境易导致饲料霉变,猪只采食后可能引发霉菌毒素中毒。仔猪常见八字腿、外阴红肿;中大猪则表现食欲减退、被毛粗乱、腹泻;母猪方面,空怀母猪可能出现发情障碍、屡配不孕,妊娠母猪则有阴户水肿、阴道脱出、乳房肿大、早产、流产、死胎或产出弱仔等问题。一旦怀疑霉变饲料中毒,必须立即停喂可疑饲料,并更换为新鲜优质饲料。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高效的脱霉剂如‘天下无霉’,并配合护肝解毒产品‘肝肾康’,以加速毒素排出,修复受损的肝肾功能,恢复机体代谢平衡。
  夏季母猪因热应激影响,子宫收缩能力下降,难产发生率显著上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母猪体力衰竭甚至死亡。初期可尝试使用缩宫素10-50单位肌肉注射,刺激子宫收缩促进分娩。若用药后1-3小时内仍未产出,则说明宫缩已失效,需进行人工助产。操作前务必用肥皂水彻底清洗手臂,再用冷开水冲洗干净,佩戴一次性无菌长臂手套并涂抹润滑剂。五指并拢(指甲剪短以防划伤),缓慢旋转进入产道,探查胎儿位置。若触碰到头部,可用食指和中指夹住两耳后方,其余三指并拢协助牵引;若为后肢先露,则将两后肢分别置于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再并拢轻轻拉出。胎儿娩出后,立即清理口鼻黏液,做好保温措施,并尽快让其吮吸初乳以获取免疫力。母猪产后应肌肉注射鱼腥草(0.1毫升/公斤)和头孢噻呋(5毫克/公斤),并在饲料中添加林可霉素,预防产道感染和乳腺炎的发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