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过程中,母猪产下死胎是一个令养殖户十分头疼的问题。尽管部分因素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化操作,大多数情况是可以有效预防的。掌握导致死胎的关键原因,不仅有助于降低损失,还能提升猪场的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下是造成母猪产死胎的八大主要原因及其详细解析。
第一,攻胎时间过早是常见误区之一。许多养殖户为了促进胎儿发育,在母猪怀孕早期就开始加大饲料供给,即所谓的‘攻胎’。然而,若在妊娠80天之前就进行高强度营养补充,容易导致母猪乳腺发育受阻、体况过肥,同时可能使仔猪体型过大,增加难产风险。此外,母猪产后采食量恢复困难,也会影响泌乳性能。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怀孕第90天以后再逐步提高营养水平,确保胎儿健康发育的同时不损害母体机能。
第二,产房温度过高对分娩过程极为不利。高温环境会显著增加母猪的热应激反应,导致其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异常,进而影响子宫肌肉的供氧能力。缺氧状态下,子宫收缩频率和强度下降,分娩进程延长,即使使用催产素也难以奏效,因为药物无法有效作用于缺氧的平滑肌组织。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难产,并伴随产出新鲜死胎的现象。因此,保持产房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至关重要。
第三,生殖营养摄入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母猪在妊娠期间若缺乏关键营养素如维生素A、E、叶酸、有机硒等,会影响羊水生成,导致羊水量偏少。羊水不仅是胎儿发育的重要环境,还起到润滑产道的作用。当羊水不足时,产道干涩,分娩阻力增大,易引发难产,甚至造成仔猪因窒息或挤压而死亡。为此,应在日粮中合理添加专用的生殖营养补充剂,保障母猪全面均衡的营养供给。
第四,长期限位饲养削弱了母猪的身体素质。现代规模化猪场普遍采用限位栏饲养妊娠母猪,虽然便于管理,但严重限制了母猪的活动空间。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母猪体力下降、肌肉力量减弱,特别是腹肌和子宫平滑肌收缩力不足,直接造成产程延长。研究显示,自由活动的母猪平均产程比限位栏母猪短2-3小时,死胎率也明显降低。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母猪的活动时间,增强其分娩能力。
第五,滥用抗生素带来潜在危害。一些养殖户习惯性地在母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用于疾病预防,殊不知长期使用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肝肾功能下降后,体内毒素代谢受阻,大量有害物质蓄积并进入血液循环,可能引发产道水肿、炎症反应,甚至影响胎儿活力,导致弱仔或死胎。建议遵循科学用药原则,避免盲目保健,必要时应在兽医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
第六,繁殖障碍性疾病是导致胎儿死亡的重要病原学因素。蓝耳病、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乙型脑炎、衣原体感染等均可通过胎盘传播,破坏胎儿正常发育,引起流产、木乃伊胎或死胎。这些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隐蔽性,一旦暴发将严重影响整个猪群的繁殖性能。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免疫程序,定期开展抗体监测,做好相关疫苗的接种工作,从源头上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第七,转群过程中的操作不当也可能造成悲剧。母猪从怀孕舍转移到分娩舍时,若栏舍设计不合理——例如地面湿滑、产床与通道连接处存在高差,再加上工作人员操作粗暴、驱赶过急,极易导致母猪摔倒或腹部受到撞击。此类外力冲击可能直接损伤子宫内的胎儿,造成急性死亡,表现为产出新鲜但无生命体征的死胎。为减少此类事故,应优化转群流程,选择安静温和的方式转移母猪,并确保设施安全无障碍。
第八,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是致命隐患。妊娠后期母猪采食量大,料槽中残留饲料若未能及时清理,尤其是在高温潮湿季节,极易发生霉变。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具有强烈的生殖毒性,可通过母体吸收后侵害胎盘屏障,导致胎儿水肿、器官畸形甚至死亡。此外,霉变饲料还会抑制母猪免疫力,加重其他疾病风险。因此,必须严把饲料质量关,杜绝使用霉变原料,并坚持每日清槽制度,确保饲喂环境清洁卫生。
综上所述,母猪产死胎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管理、营养、环境和疾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有效防控这一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养殖理念:合理安排攻胎时间、控制产房温湿度、保证生殖营养供给、改善饲养方式、规范用药、加强疫病防控、优化转群操作,并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只有全方位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死胎率,保障母猪高效繁殖,推动猪场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