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子宫内膜炎是规模化猪场中常见的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母猪的发情、配种成功率、产仔数量以及年产胎次,同时导致母猪提前淘汰,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由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致病菌通过上行感染途径侵入子宫引起,尤其在围产期和配种前后,母猪生殖道处于开放状态,极易受到污染。因此,科学防控必须从生产管理、环境控制、药物干预等多方面入手,构建系统性预防体系。
规范的生产操作是预防子宫内膜炎的基础。在母猪分娩前后及配种期间,其生殖道处于敏感开放期,若圈舍卫生不达标,粪污残留易滋生细菌并随体位压迫进入阴道,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必须加强日常清洁管理,及时清除粪便,避免母猪躺卧在污物上。此外,夏季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应配备有效的降温设备,并实施产房温度分区调控——哺乳母猪适宜温度为18-22℃,而新生仔猪则需维持在28-32℃的温暖环境,这种差异化温控不仅能保障仔猪存活率,也有助于降低母猪产后感染概率。
助产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同样至关重要。助产人员在进入产道前必须修剪指甲至光滑无锐角,并对双手及手臂进行彻底消毒与润滑,推荐使用一次性长臂手套,最大限度减少外源性微生物带入。与此同时,激素类药物如缩宫素和氯前列醇钠的使用应严格把控剂量与频次。过度或长期使用会增强子宫收缩强度,造成组织损伤和药物依赖,反而提高感染风险。国外经验表明,仅对胎龄较大或努责无力但胎位正常的母猪小剂量使用此类药物更为安全有效。
围产期保健是防控的关键环节,尤其针对高风险母猪群体更需重点关注。头胎母猪、7胎以上的老龄母猪、曾经历难产助产、有子宫炎病史、产程过长、产出死胎木乃伊胎、产后体温升高且采食恢复缓慢,以及所产仔猪出现黄痢等情况的母猪,均属于易感个体。对此类母猪建议实施强化保健方案,例如在产后肌注长效制剂泰尔康(20%恩诺沙星)8ml,可显著降低炎症发生率。传统的静脉滴注或短期肌注抗菌药因作用时间短,效果有限,已逐渐被长效、广谱的预防策略取代。
在药物预防方面,应遵循高效、广谱、安全性高、耐药性低的原则。推荐每年开展一次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选药。实践证明,利高欣(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预混剂)是一种理想的预防用药。具体方案为:母猪从产前3天开始,每日每头饲喂6克,持续至分娩后第4天,共7天;断奶后再次启用,连续使用至配种后第3天,形成完整的围产期与配种期双重保护。该复方制剂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支原体、厌氧菌及痢疾密螺旋体等多种病原均有良好抑制作用,覆盖范围广,耐药风险低。
配种环节的外阴清洁也不容忽视。常规人工输精前应严格执行‘一清二消三擦’的操作流程:首先用清水清洗外阴区域,接着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最后用无味、不掉毛的纸巾由内向外擦拭干净,去除残留水分,防止水分携带细菌进入生殖道。而对于深部输精技术,则只需在插管前用洁净纸巾由中间向外围轻轻擦拭即可,无需重复洗消,以免破坏局部微环境或引入更多污染。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子宫内膜炎。部分猪场出现阶段性发病率上升的现象,可能与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毒性腹泻、布鲁氏菌病或滴虫感染等有关,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进行排查与防控。此外,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它会损害免疫系统,削弱机体抗感染能力。防范措施涵盖玉米采购质量控制、饲料加工工艺优化、储存条件改善以及定期清理自动下料口和夏季易积水的料槽,杜绝霉变饲料的产生与使用。
实际应用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科学防控的有效性。南方某大型养殖集团在其三个不同区域的猪场开展了利高欣的防控试验。结果显示,在产后使用该药物的母猪群体中,子宫炎的发生率较空白对照组(22%)下降近50%;在配种后预防方面,炎症比例也显著降低,降幅达46.29%。这一数据充分说明,通过系统性的管理改进和合理的药物干预,能够大幅减少子宫内膜炎的发生,从而提升母猪繁殖性能和猪场整体经济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