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生产中,哺乳母猪的断奶时间一直是养殖户关注的核心问题。不少养猪人常问:“母猪到底养多少天断奶最合适?”其实,并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猪场的固定标准答案。真正的科学做法是根据猪场的实际生产条件灵活调整,实施“适时断奶”。PSY研究院指出,合理的断奶时机应综合栏舍周转、母猪体况、仔猪体重以及环境与健康等多重因素进行判断,才能实现高效、稳定的生产目标。
  首先,栏舍周转是决定断奶时间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大多数规模化猪场采用批次化管理模式,如常见的4周批(即每28天为一个生产周期)。在这种模式下,产房的使用必须精确规划。通常情况下,母猪会在预产期前3天进入产床,分娩后哺乳期结束后还需预留4天时间用于空栏清洗、消毒和干燥。这意味着实际可用于哺乳的时间大约为21天。如果哺乳期超过这一时限,就可能影响下一批母猪的正常进栏,甚至导致‘栏内分娩’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生物安全和生产秩序。
  其次,母猪的膘情状况直接关系到其繁殖性能的持续性。研究表明,断奶时母猪的理想体况评分应在2.5分左右,P2点背膘厚度维持在12至14毫米之间最为适宜。若哺乳期间营养供给不足或采食量偏低,造成母猪过度掉膘,体况低于2.5分,将显著降低断奶后的发情率和配种成功率,甚至影响下一胎的产仔数量。因此,在仔猪生长良好的前提下,若发现母猪体况明显下降,可考虑将原定24天的哺乳期提前至21天左右,以保护母猪的生殖潜力。
  第三,仔猪的体重是衡量是否具备断奶条件的重要指标。行业普遍认为,21日龄断奶的仔猪体重不应低于6.5公斤,而25日龄断奶则应达到7公斤以上。足够的体重意味着仔猪具备较强的免疫力和消化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从乳汁到固体饲料的过渡。如果仔猪提前达到目标体重,且健康状况良好,可以适当提前断奶;反之,若体重偏轻、发育迟缓,则应延长哺乳时间,避免因过早断奶引发腹泻、僵猪等问题。
  此外,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天气变化和猪群健康状况做出灵活调整。例如,在极端高温或寒潮来临之际,剧烈的温差容易给仔猪带来严重应激反应。此时,可根据天气预报微调断奶时间,推迟或提前1至2天,以减少环境压力对猪只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当产房内出现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等疫情时,为防止疾病在哺乳仔猪中扩散,建议对15日龄以上的健康仔猪实施提前断奶,并迅速转移至经过彻底消毒的独立保育区或隔离舍,从而切断传播链,降低死亡率。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断奶时间的选择也深刻影响着猪场的整体运营成本。哺乳期过长不仅会减少母猪每年的产胎次数,还会增加非生产天数(NPD),延长空怀期,进而拉高饲料消耗和人工管理成本。与此同时,长期哺乳也可能加剧母猪的身体损耗,影响其使用年限。因此,科学设定断奶节点,在保障仔猪成活率与母猪繁殖力之间取得平衡,是提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举措。
  综上所述,断奶并非越早越好,也非越晚越优,而是要因地制宜、因猪制宜。通过综合评估栏舍安排、母猪体况、仔猪发育、气候条件及疫病风险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断奶策略,才能真正实现‘适时断奶’的目标。这不仅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更是推动猪场迈向高产、高效、健康养殖的重要一步。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