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生产中,母猪妊娠后期的“攻胎”管理备受关注。长期以来,许多养殖场将提高仔猪初生重视为攻胎的唯一目标,并通过增加饲料营养、改用哺乳料或加大饲喂量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然而,尽管胎儿初生重有所提升,母猪的整体生产成绩却并未显著改善,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长期徘徊在14头左右。与此同时,“二胎综合征”、产程延长、死胎白仔增多、奶水不足、哺乳期采食量下降等问题频发,暴露出传统攻胎方式的弊端。因此,重新审视攻胎的目的与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饲养策略,已成为提升母猪繁殖效率的核心课题。
  攻胎的本质不应仅仅局限于增加仔猪出生体重。事实上,妊娠75至95天是母猪乳腺发育的关键时期,而95至114天则是胎儿快速生长的高峰期。若在乳腺发育阶段过早使用高能高蛋白饲料,脂肪组织可能大量沉积于乳腺中,抑制其正常发育,进而影响产后泌乳质量与初乳产量。真正科学的攻胎目标应涵盖多个维度:既要保障胎儿健康发育和足够的初生重,更要注重胎儿的初生活力、母源免疫力的建立、初乳的质量以及母猪自身的健康状况。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为后续顺利分娩和高效哺乳打下坚实基础。
  过去流行的‘初生重一两,断奶多一斤’的理念已逐渐显现出局限性。研究发现,仔猪的活力远比单纯的初生重更为重要。体型过小的仔猪(低于0.8kg)因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极易出现低温症,导致成活率降低;但另一方面,过度追求大体重也会带来严重问题。当胎儿体积超出正常值50%时,其胸围和体表面积显著增加,分娩阻力随之上升超过45%,容易引发难产、滞产甚至脐带断裂造成缺氧死亡。临床上常见的产后腹泻、白仔现象,往往正是源于这种不合理的攻胎模式所导致的胎儿活力下降和免疫功能缺陷。
  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理想的攻胎策略应以促进乳腺发育和提升初乳质量为核心。在妊娠95天后适当提高营养水平确实有助于满足胎儿快速增长的需求,但关键在于营养结构的均衡。目前多数猪场习惯用哺乳料进行攻胎,这其实存在明显缺陷。哺乳料设计基于高采食量(可达6.5kg以上),虽能量和粗蛋白丰富,但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微量营养素浓度偏低。而在攻胎阶段,母猪日采食量仅为2.5~3.5kg,若继续使用哺乳料,会导致能量和蛋白过剩而功能性营养素摄入不足,最终出现‘重而不活’的局面——仔猪出生重大但活力差、初乳质量低、母猪产后恢复慢。
  为此,推荐采用专用的攻胎期母猪饲料。这类饲料应在适度降低能量和粗蛋白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可消化氨基酸(如赖氨酸、苏氨酸)、维生素A、E、D及硒、锌、铁等微量元素的配比,从而更有效地支持胎儿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母源抗体的合成。同时,适当提高饲喂量(较前期增加10%以上)不仅能缓解妊娠后期常见的便秘问题,还能增强胃肠蠕动,维持母猪食欲,促进营养吸收。值得注意的是,攻胎启动时间也需精准把控:一般建议从妊娠95天开始,而对于初产母猪,因其骨盆尚未完全发育、产道狭窄,最好延迟至100天后再实施攻胎,并适当控制营养浓度和饲喂量,以防胎儿过大引发难产。
  此外,个性化饲养管理不容忽视。不同体型、胎次、体况和环境条件下的母猪对营养需求存在差异。例如,体型较大的品种基础代谢高,寒冷季节耗能增加,体况偏瘦或老龄母猪可适当增加营养供给;而头胎母猪则应谨慎对待,避免过早或过度攻胎。更重要的是,必须重视胎盘功能的维护。胎盘是母体与胎儿之间物质交换的枢纽,其健康状态直接决定氧气和营养的输送效率。临床中常见的胎衣变薄、钙化、出血,以及羊水减少、胎粪污染等现象,均提示胎盘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活力低下甚至死胎。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精氨酸(可生成NO,促进胎盘血管生成)、共轭亚油酸(提升初乳IGg和乳糖含量)、多聚寡糖、植物多糖和维生素E等功能性成分,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胎盘功能和仔猪生命力。
  尤其在炎热夏季,热应激严重影响母猪生理状态。高温导致血液重新分布,皮肤供血增加而胎盘灌注减少,加上采食下降、便秘加剧和呼吸急促造成的血氧不足,进一步削弱胎儿发育环境。此时更应加强肠道健康和抗应激营养的支持,如补充益生菌、有机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帮助母猪维持食欲、改善消化吸收、缓解便秘,从而保障胎儿获得充足的养分和氧气。综上所述,母猪妊娠后期的攻胎绝非简单的‘加料增重’,而是一项涉及生理规律、营养调控、健康管理与环境适应的系统工程。唯有摒弃片面追求数字指标的传统思维,转向以胎儿活力、母猪健康和繁殖可持续性为核心的科学管理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高产、优育、低损耗的现代化养猪目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