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在哺乳期的奶水分泌状况直接关系到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率。若母猪奶水不足,仔猪极易出现营养不良、增重缓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导致疾病频发、死淘率升高,最终影响断奶体重和正品率。因此,确保母猪在哺乳期拥有充足的采食量,是提升奶水质量和数量的核心所在。研究表明,实现产后7天内日均采食量达到8公斤的目标,是保障产房仔猪健康成长的关键指标。为此,必须从围产期管理、营养调控和生理维护等多方面系统优化饲养方案。
首先,优化围产期保健方案至关重要。传统做法通常是在产前7天至产后7天连续14天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旨在控制蓝耳病病毒载量、预防产后三联症(MMA,即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征),并阻断母猪向仔猪的垂直传播与环境感染。然而,这种长期用药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改进后的方案建议将加药时间调整为产前10天开始,至分娩当天停止,共持续10天。这一调整不仅避免了与产后治疗用药的重叠,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风险,还能有效减轻母猪肝肾代谢负担,防止因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的毒素蓄积和机体恢复延迟。
此外,提前结束药物添加还有助于保护母猪肠道微生态平衡。口服抗生素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会破坏有益菌群,造成肠道pH值紊乱、消化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营养吸收效率,并抑制食欲。同时,某些抗生素可能改变饲料的气味或口感,进一步削弱母猪对饲料的兴趣,尤其在产后食欲尚未完全恢复的关键阶段,这种负面影响尤为显著。通过分阶段合理用药,既能实现疾病防控目标,又能为产后快速提升采食量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产前修蹄与科学补钙不可忽视。随着妊娠进程推进,母猪体重平均增加25至28公斤,肢蹄承受的压力急剧上升。若蹄部结构异常未及时处理,易引发关节劳损、韧带损伤,甚至导致瘫痪。定期进行产前修蹄,不仅能缓解局部压力,还能为组织修复预留时间,显著降低产后站立困难的发生率。与此同时,钙质的充足供应同样关键。胎儿后期骨骼发育和产后大量泌乳都会消耗大量钙元素。一旦血钙不足,母猪将动用骨钙储备,导致骨密度下降、关节疼痛,表现为不愿站立进食,进一步加剧采食量下降和肢蹄问题。对于体况偏瘦或已有轻微关节炎症状的母猪,产前产后补充葡萄糖酸钙尤为重要,有助于维持神经肌肉功能稳定,预防低钙性瘫痪。
第三,产前产后饲料的科学过渡是平稳提升采食量的基础。当前许多猪场普遍采用‘一上产床就换哺乳料’的做法,虽意图提高能量供给,却忽略了妊娠后期需适量纤维以预防便秘、而产后立即高营养可能加重胃肠负担的实际问题。为此,推荐引入过渡饲料策略:从母猪转入产房开始,至产后第5天为止,将妊娠料与哺乳料按1:1比例混合饲喂。分娩当日供给2.5公斤,之后每天递增0.8公斤,逐步引导消化系统适应高能饲料。这种方式既能缓解换料应激,又能避免产后初期消化不良,为后续自由采食打下坚实基础。自产后第6天起,可根据母猪状态平稳转换为全哺乳料。
第四,产后肠道功能的强化是实现采食量稳步上升的关键环节。尽管目标是尽快提升采食量,但若增长过快而消化系统未能同步适应,极易引发‘伤食’现象——即胃肠超负荷运转导致功能性障碍,表现为食欲骤降、采食停滞,甚至腹泻或便秘。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往往会使采食高峰推迟,严重影响整个哺乳期的总摄入量。因此,在产后前3天应以恢复为主,控制饲喂节奏;从第3天起,可在饲料中添加益生菌与有机酸制剂,帮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提升饲料消化率和营养吸收效率。通过提前干预,确保每日0.8公斤的增量能够被有效利用,真正实现‘吃得进、化得了、长得好’。
综上所述,要实现母猪产后7天日均采食量达8公斤的目标,必须采取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通过优化围产期保健方案,规避药物副作用;落实产前修蹄与合理补钙,保障机体结构与代谢健康;实施饲料渐进式过渡,减少应激反应;并在产后早期介入肠道功能调节,全面提升消化能力。这一整套策略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奶水不足的根源问题,从而显著改善仔猪的生长表现和断奶质量,为猪场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