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作为养猪生产中的核心群体,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猪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做好母猪各个阶段的保健工作,不仅能有效降低产科疾病的发生率,如胎衣不下、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还能显著提高母猪的受胎率、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因此,科学合理的保健管理是保障母猪健康、增强繁殖性能的重要手段。
对于后备母猪而言,早期的营养与管理尤为关键。为确保其具备良好的繁殖潜力,应提供营养全面的日粮。在5至6月龄阶段,每天饲喂2至2.5公斤饲料,分2到3次投喂,并保证清洁饮水的持续供应。若猪舍未采用漏粪地板系统,则需每日清理粪尿,保持环境干燥卫生。通常要求后备母猪在6月龄时体重达到90公斤,8月龄达到120公斤后方可进行配种,以确保身体发育成熟。
为了促进后备母猪适时发情,可采取公猪诱导法——将公猪安置于相邻栏舍,或每天让公猪进入母猪栏内接触10至15分钟,通过气味和行为刺激诱发性成熟。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因过早配种影响母猪自身发育及产仔数量,建议避开前两个发情周期,在第三次发情时再实施配种。此外,免疫接种不可忽视,应在配种前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完成伪狂犬病、猪瘟、猪细小病毒病以及乙型脑炎等重大疫病的疫苗接种,筑牢健康防线。
怀孕母猪的管理直接影响胎儿发育和分娩结果。配种后的7至30天是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的关键时期,任何外界干扰,如环境突变、应激、营养不足或疾病侵袭,都可能导致胚胎流失。而妊娠90天以后则是胎儿快速增重和器官发育的高峰期,此时若饲料质量差、营养不均衡,极易引发流产、死胎或弱仔现象。因此,必须加强这两个关键阶段的精细化管理。
在饲养环境方面,要确保猪舍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夏季防暑降温,冬季注意保暖,同时提供充足洁净的饮用水。产房在使用前后必须彻底消毒,推荐交替使用氯制剂、碘制剂和双季胺盐类三种不同成分的消毒剂,以增强杀菌效果,减少病原微生物残留。临产时,应用聚维酮碘溶液对母猪乳房及外阴部位进行清洗消毒,防止产后感染。随着现代种猪遗传改良的推进,母猪对营养的需求日益提高,仅靠基础饲料已难以满足其生理需要。
在各生长阶段实施针对性的保健方案尤为重要。例如,在配种前7至15天,每头后备母猪注射2.5毫升亚硒酸钠维生素E,有助于提升受胎率和分娩成功率;而在产前24小时注射5毫升该制剂,则能显著增加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而增强新生仔猪的抗病能力。产后母猪抵抗力下降,易患子宫内膜炎、阴道炎及泌乳障碍综合征,可在分娩后立即肌肉注射10毫升30%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预防。
为进一步促进恶露排出和恢复生殖机能,可在产后48小时内注射2毫升氯前列烯醇,不仅有利于子宫复旧,还能明显缩短断奶至发情的间隔时间,加快繁殖周期。对于经产母猪,研究显示从断奶后第3天开始,在日粮中添加200毫克维生素E和400毫克胡萝卜素,直至发情期,之后减半继续补充至妊娠第21天,可使产仔数平均增加约22%,且母猪体况更佳,仔猪活力强、成活率高。
妊娠后期是胎儿生长发育的黄金期,初生体重的70%至80%在此阶段形成,同时也是胎儿免疫系统建立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一阶段既要‘抓质’——强化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供给,促进胎儿器官发育;也要‘抓量’——适当增加饲喂量,一般较前期提高30%至50%,以满足胎儿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哺乳期母猪则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要分泌大量乳汁支持仔猪成长,另一方面需修复产道、恢复体力。此时必须保证高能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全价饲料供应,确保泌乳充足与机体恢复同步进行。
综上所述,母猪保健是一项贯穿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涵盖后备期、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等多个环节。养殖户应结合本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和保健程序,注重营养调控、环境控制与疾病防控相结合,全面提升母猪的健康水平和繁殖效率,最终实现猪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