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过程中,猪只之间发生争斗是养殖户经常遇到的问题。轻则造成皮肤损伤、影响生长速度,重则可能导致急性死亡,给养殖效益带来严重损失。更为棘手的是,频繁的打斗行为会影响整个猪群的稳定性,增加管理难度。因此,了解猪打架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保障猪场健康高效运行的关键。
  首先,饲养密度过高是引发猪群打斗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现代规模化养殖中,为了节省空间,往往将过多的猪集中在有限的圈舍内。当每头肥猪的活动面积不足1.2平方米时,猪只容易因争夺地盘而产生攻击行为。拥挤的环境会显著提高猪的应激水平,导致脾气暴躁、互相撕咬。因此,合理规划栏舍面积,保证每头猪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是从源头上减少冲突的重要举措。
  其次,圈舍空气质量差也会诱发猪的异常行为。如果猪舍长期不清理,粪便堆积、氨气浓度过高,不仅影响呼吸系统健康,还会刺激猪的神经系统,使其情绪不稳定。此外,光照不合理——如阳光直射过强或长期缺乏光照,以及噪音过大、饮水不足、饲料供应不均等问题,都会加剧猪的焦虑感,进而引发抢食、追逐、撕咬等打斗现象。良好的通风、清洁的环境和稳定的饲喂制度至关重要。
  并群操作不当同样是导致猪打架的高频因素。当不同来源或体重差异较大的猪被合并到同一栏舍时,由于社会等级尚未建立,猪只会通过打斗来重新确立“ hierarchy”(等级秩序)。这一过程若缺乏有效干预,常会造成弱小个体被持续攻击甚至致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小猪通过过道误入大猪群,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被围攻咬伤。因此,并群时应尽量选择体重相近、来源一致的猪只,并在初期加强观察,必要时可使用隔栏过渡。
  营养失衡也不容忽视。饲料质量低劣、缺乏关键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E等)时,猪可能出现异食癖或神经性兴奋,表现为无端啃咬同伴尾巴或耳朵。此时可通过补充复合维生素或多维电解质,或在圈内添加红土、粒盐等方式改善。此外,猪患有皮肤病、外伤或寄生虫感染时,伤口渗出的血液会吸引其他猪好奇舔舐,进而演变为撕咬行为。及时治疗病猪、保持体表清洁可有效避免此类情况恶化。
  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包括潜在疾病的影响。例如,猪感染链球菌等疾病引起高烧时,体温升高、体味改变,会使其他猪产生排斥反应,出现攻击行为。因此,一旦发现猪群中频繁发生打斗,应立即检查是否有病猪存在,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另外,个别猪只可能存在恶癖,如习惯性咬尾或玩耍过度,这类个体需单独处理,必要时进行淘汰。
  针对已经发生的打斗行为,必须迅速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对于已被咬伤的猪,应及时在其尾部涂抹鱼石脂软膏,防止感染并减少异味吸引。全群可用70%酒精喷洒鼻孔,每隔3小时一次,利用酒精气味干扰猪的嗅觉记忆,降低攻击欲望。同时,使用来苏儿或含氯消毒剂对猪舍进行全面喷洒,每日两次,有助于掩盖血腥味和其他异常气味。也可将碘酒与藿香正气水混合后喷洒在新分群的猪体表,起到镇静和驱避作用。
  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调节物质也有良好效果。可在饲料中加入0.4%~0.5%的食盐和0.3%~0.5%的小苏打,连续饲喂2~3天,注意确保饮水充足,以防食盐中毒。饮水中添加氨基多维或电解多维(如维力康),连续使用7天,有助于缓解应激、增强免疫力。此外,在圈内撒放粒盐、碎肉块或新砖头,能吸引猪只注意力,满足其啃咬本能,从而减少对同伴的攻击行为。
  最后,丰富猪只的环境刺激也是预防打斗的有效手段。可在栏内悬挂铁板、铁棒或放置皮球,供猪拱动玩耍,既能消耗多余精力,又能提升福利水平。这些简单的环境 enrichment(环境丰容)措施,成本低但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断奶后和育肥阶段的猪群。总之,猪打架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从管理、营养、环境和健康多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实现猪群的和谐共处与高效养殖。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