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冬季节,猪场管理者常常面临一个棘手的挑战:如何在保证猪舍温度的同时,维持良好的空气环境?许多养殖户出于对低温的担忧,倾向于过度封闭猪舍、加强保温措施,却忽视了通风的重要性。这种‘重保温、轻通风’的做法看似稳妥,实则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通风不良不仅会加剧冷应激,还会成为呼吸道疾病的温床,甚至引发急性中毒和生产性能的持续下滑。科学的通风管理,才是确保猪群健康与养殖效益的关键所在。
  通风不足最直接的后果是猪舍空气质量急剧恶化,为多种呼吸道疾病提供了理想的滋生环境。首先,猪只呼吸、排泄产生的氨气、硫化氢及粉尘长期积聚,会持续刺激并破坏其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系统。这些纤毛本是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一旦受损脱落,病原体便能长驱直入。其次,在密闭空间中,蓝耳病毒、圆环病毒、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无法有效排出,形成高浓度气溶胶,使猪只长期暴露于‘毒空气’之中,感染风险大幅上升。更严重的是,这些病毒本身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与恶劣环境协同作用,进一步削弱猪群免疫力,导致条件性致病菌乘虚而入,最终演变为复杂难治的呼吸道综合征,治疗成本高、死亡率居高不下。
  许多人误以为关闭门窗就能实现有效保温,但实际上,通风不当反而会加剧冷应激。当猪舍内湿度过高时——这正是通风不畅的典型表现——水汽会在空气中凝结,显著降低猪只的体感温度。例如,在15℃但相对湿度达90%的环境中,猪感受到的寒冷程度远超同样温度下湿度仅为50%的情况。这意味着即便加热设备全力运转,潮湿的空气仍会让猪处于持续的冷应激状态。此外,所谓的‘贼风’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种从门缝、墙洞或卷帘处渗入的高速低温气流,虽不易察觉,却如同冰冷的利刃直击猪体表,引起局部受凉、毛细血管收缩,进而诱发腹泻、关节炎等问题。若因惧怕贼风而完全停止通风,则无异于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通风不良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往往是渐进且隐蔽的,容易被忽视,但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却不容小觑。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猪群,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应对环境压力和潜在感染,原本用于生长的营养被迫转移至免疫防御和体温维持,导致日增重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基础代谢率升高使得饲料中用于维持生命的消耗增加,真正转化为体重增长的部分减少,料肉比(FCR)随之攀升。这种‘吃得多、长得慢’的现象,直接侵蚀养殖利润,形成一种‘无声流失’的效益危机。
  在极端情况下,尤其是采用燃煤或燃烧式取暖的产房和保育舍,通风严重不足还可能引发一氧化碳(CO)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致命气体,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运输,造成组织缺氧。仔猪对此尤为敏感,往往在夜间突然出现整窝窒息死亡,给猪场带来猝不及防的重大损失。这类事故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后果极其严重,凸显出强制通风系统的必要性。
  要破解这一系列难题,必须建立一套‘精准、均衡、动态’的通风管理体系。首要原则是确立‘最小通风量’的铁律——无论外界气温多低,都必须保障基本换气需求,以排除有害气体和多余水分。具体操作应依据猪只体重、存栏密度和室外气候条件,参考专业通风量表设定风机运行频率或变频转速,确保氨气浓度控制在15-20ppm以下,人在进入猪舍时无明显刺鼻感。同时,必须重视气流组织的合理性:通过调整通风小窗角度、加装导流板等方式,使冷空气先进入屋顶区域与热空气混合后再缓慢下沉,避免直吹猪体;并在入冬前全面排查并封堵所有漏风口,杜绝贼风侵袭。
  温度与湿度的协同调控同样至关重要。通风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除湿。保持猪舍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不仅能提升猪只的体感舒适度,还能显著降低冷应激风险。实践证明,一个温度略低但干燥清洁的环境,远比一个温暖潮湿的空间更适合猪群生长。因此,应坚持‘宁干勿湿’的原则,优先解决湿度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是迈向现代化养殖的关键一步。智能环控设备可根据预设的温湿度、氨气浓度等参数,自动调节风机、湿帘、加热器等设施的运行状态,实现全天候稳定可控的舍内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判断失误,提升管理效率与生物安全水平。
  综上所述,秋冬季节的猪场管理不应陷入‘保温 vs 通风’的对立思维。真正的科学养殖,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通风并非牺牲温度,而是为了创造更健康的生存环境;保温也不应以牺牲空气质量为代价。唯有将通风视为与饲喂、防疫同等重要的核心环节,才能切断‘环境恶化→健康崩溃→效益流失’的恶性链条。通过实施最小通风、优化气流设计、强化温湿协同控制,并借助智能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养猪人方能在寒冷季节为猪群构筑一个既温暖又清新的理想家园,真正实现健康养殖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