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割是养猪过程中常见的管理措施之一,能够有效控制猪的性情、提高育肥效率。然而,若操作不当或在不适宜的时机进行,不仅会影响猪的健康,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掌握科学的阉割时机与规范的操作流程至关重要。以下是养猪户必须了解的十大阉割禁忌及相关注意事项。
首先,患病的猪绝对不能进行阉割。阉割本身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刺激,会削弱猪的免疫系统功能。对于已经生病的猪,尤其是患有传染病的个体,实施阉割不仅会加重病情,还可能导致病原体通过血液或分泌物传播,造成更大范围的疫病扩散。因此,必须等猪完全康复后方可考虑手术。
其次,处于发情期的母猪不宜阉割。此时其生殖系统充血明显,输卵管和卵巢肿胀,手术极易引发大出血,危及生命。如果在手术中发现子宫和输卵管明显充血,应先用丝线结扎输卵管,再摘除卵巢,切忌强行切除子宫。此外,若操作不慎,术后母猪仍可能出现发情现象,影响后续饲养管理。
第三,饱食后的猪禁止阉割。进食后猪的腹腔压力升高,肠道膨胀,容易导致肠管或子宫角滑入阴囊区域,增加术中误伤风险。特别是小母猪,因子宫和卵巢难以顺利挤出切口,稍有不慎便可能刺破肠管,引起腹膜炎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建议在禁食12小时后再进行手术。
第四,刚购进的猪不可立即阉割。运输过程和环境变化会给猪带来显著的应激反应,如温度变化、噪音、陌生气味等。若此时立即施行阉割,双重应激叠加,极易诱发急性休克甚至猝死。正确的做法是让新引进的猪适应新环境至少一周以上,待其恢复正常采食和活动状态后再安排手术。
第五,仔猪断奶期间不宜阉割。断奶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应激的过程,伴随母仔分离、饲料转换和群体重组等因素。若紧接着实施阉割,会使应激叠加,显著降低免疫力,增加水肿病等疾病的发生概率。最佳阉割时间应在断奶前两周或断奶后一周进行,体重控制在7至10公斤为宜,此时仔猪体质稳定,恢复能力强。
第六,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消毒。术前需剃净术部毛发,使用5%碘酊对皮肤进行彻底消毒,手术刀具和操作人员的手则应用25%酒精擦拭灭菌。忽视消毒环节极易导致伤口感染,甚至传播疥癣病、寄生虫等皮肤病,严重影响术后恢复。
第七,炎热夏季的中午不宜进行阉割。高温环境下猪体代谢加快,血管扩张,手术出血量增多,尤其是母猪若未结扎输卵管,可能发生急性失血性休克而死亡。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操作,并确保术后有良好的通风与遮阴条件。
第八,阴户较大的母猪需特别谨慎处理。这类猪的输卵管粗大,卵巢系膜毛细血管丰富且充血明显,直接切除易引发大出血。应采用丝线或经消毒的苎麻对卵巢系膜进行牢固结扎,确认止血后再行切除,以保障手术安全。
第九,手术过程中绝不能麻痹大意。针对不同体型的猪,操作方法应有所区别:阉割15公斤以下的小公猪时,应在摘除睾丸前将精索捻细或捻转后拉断,避免血管回缩不良导致出血;阉割成年大公猪则必须结扎精索后再切除睾丸,以防术后出血和感染;母猪手术时要精准把握下刀深度,避开腹部主动脉及内脏器官,防止大出血。对于大型母猪,术后还需缝合皮肤和腹膜,防止肠管脱出并形成皮下粘连坏死。
最后,缺乏消毒药水的情况下严禁进行阉割手术。完整的消毒流程是预防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此外,怀孕母猪也禁止阉割,以免引起流产或母体损伤。综上所述,只有在猪只健康、环境适宜、器械齐全且操作规范的前提下,才能安全有效地完成阉割工作,从而为科学化、集约化养猪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