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养猪已成为主流生产模式。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粪污处理问题。当前,大多数猪场在粪污治理方面仍沿用工业污水处理思路,不仅投入成本高,运行维护复杂,且因设备使用不充分,导致处理效果难以达标。许多猪场为降低运营成本,减少环保设施运行时间,造成粪污处理不彻底,环境污染风险加大。因此,系统梳理和优化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成为推动绿色养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猪场普遍采取“废水达标排放+固粪回收利用”的综合处理模式,实际操作中多为混合工艺并行。尽管部分技术已较为成熟,但在整体工艺设计上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是对哪些环节属于核心必备技术缺乏明确判断。通过对全国多地规模化猪场的实地调研发现,不少场区在技术选型、流程衔接和设备匹配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为此,本文聚焦粪污源头减量、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关键环节,深入分析现有技术路径,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为行业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撑。
  源头减量是粪污治理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其核心技术主要包括雨污分流、节水管理和固液分离三个方面。首先,雨污分流通过将雨水与污水分别收集排放,避免雨水混入粪污系统,显著降低后续处理负担。常见的实施方式包括延长猪舍顶棚、建设地下排污管道或采用地表套管系统。对于老旧猪场,可通过加装盖板、疏通冲粪沟等方式实现简易改造;新建场则可直接规划独立的雨污管网,便于后期维护和故障排查。实践表明,完善的雨污分流系统能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冲击负荷,保障处理系统的稳定性。
  其次,节水技术直接影响粪污产生量。传统水冲粪模式耗水量大,万头猪场日均粪污排放可达50~200立方米,COD浓度高达4000~15000mg/L。改用干清粪结合机械刮板工艺,可使每日粪污量减少约40立方米,用水量降低三分之二。同时,推广盘式饮水器配合水位控制器,不仅能减少高达70%~90%的饮水浪费,还能提升猪只饮水效率,改善生长性能。此外,在饮水区设置导流装置,将溢流水集中回收,其中残留饲料成分可再利用,水资源也可循环使用,进一步实现资源节约。
  固液分离作为连接前端清粪与后端处理的重要环节,宜在粪污进入集污池当日完成。越早分离,液体中有机物浓度越低,后续处理难度越小。根据清粪方式不同,应配套相应的分离设备:机械刮板清粪宜选用螺旋挤压式分离机,而水泡粪工艺则更适合斜筛式设备。分离后的固体可用于堆肥、生物质压块或垫料回用,液体则进入深度处理流程。合理设计高低差布局,还可降低设备运行能耗,提升整体能效。
  粪污深度处理涵盖固体与液体两大部分。固体粪污资源化以堆肥为主流方向,目前已形成多种成熟技术体系。传统的同位发酵和异位发酵虽投资较低,但水分控制难、易滋生病原生物,尤其在南方潮湿气候下风险较高,且影响生产效率,故更适用于中小型猪场。近年来,随着智能化装备的发展,塔式、滚筒式和静态好氧堆肥技术逐渐成为大型猪场的首选。这类系统自动化程度高,发酵周期仅需7~10天,可在密闭环境中完成臭气收集与处理,确保场区卫生与周边环境安全。然而,其高昂的投资和运维要求也对企业资金实力和管理水平提出更高挑战。
  液体粪污处理则更为复杂,必须满足还田利用或达标排放的双重目标。当前主流工艺多借鉴并改良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常见组合包括“厌氧+生物接触氧化”、“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生态处理”以及“厌氧+好氧”三大类。其中,“厌氧+生物接触氧化”适用于干清粪后的废水,关键在于调节pH值和优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生态处理”具有较强抗冲击能力,适合处理水质波动大的水泡粪废水,但需实时监测脱氢酶活性、污泥浓度及BOD5/CODcr比值,并定期排泥以防系统失效;“厌氧+好氧”工艺则依赖活性污泥回流机制,维持好氧池内稳定的污泥浓度,确保出水接近环保标准。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推进和环保监管日趋严格,猪场粪污治理将迎来新一轮技术升级。一方面,源头减排潜力巨大,如研发低蛋白饲料以减少氮排放、推广无水清洗与免冲洗养殖模式、开发高效无水消毒剂等创新手段有望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固体粪污的智能化、工厂化堆肥将成为趋势,提升资源转化效率。在污水处理领域,厌氧氨氧化、纳米微曝气等新型技术因其高效节能特性,正逐步受到关注,有望大幅降低运行成本并加快处理速度。可以预见,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驱动下,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水平将实现质的飞跃,真正迈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养殖新时代。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