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周期的历史逻辑

周期规律明显:新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五轮“猪周期”,每轮大约4年,价格波动幅度逐渐扩大。谷底通常出现在4–6月,行业低迷期常伴随疫病高发。

疫病与政策冲击:如蓝耳病、非洲猪瘟、环保政策等外部因素对周期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价格剧烈波动。

产能与价格关系:能繁母猪存栏量与10个月后的猪价呈强负相关。2024年4月产能出现拐点,理论上对应2025年春节后猪价逐步下行。

二、猪周期的现实变化

产业结构升级:散养户大量退出,规模化养殖水平显著提升,TOP20集团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市场行为变化:养殖主体学习能力增强,产能调整更灵敏;“赌行情”行为普遍,价格高峰提前。

政策干预加强:国家出台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市场信息更透明,首次实现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核心的精准调控。

技术推动恢复:肥转母技术成熟,加快产能恢复速度,周期波动特征发生变化:

三、生猪产能调控措施

政策背景:2009年以来,中国生猪市场出现4次较大波动,皆因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正常水平的95%以下。为此,国家建立产能调控机制,防止价格大起大落。

调控目标:以3900万头能繁母猪为正常保有量,设定五个预警区间(过度增加、大幅增加、绿色区间、减少、过度减少),分级响应。

调控机制:

建立“三抓两保”机制(抓产销大省、大县、大场,保能繁母猪和规模猪场数量底线)

建立调控基地,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构建逆周期调控机制,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数据支撑:依托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涵盖饲料、养殖、屠宰、交易等全产业链数据,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机制。

政策工具:

降体重:引导出栏体重下降,缓解供应压力

限二育:限制二次育肥行为,防止集中出栏

控产能:通过调控能繁母猪存栏,稳定中长期供应

四、未来趋势判断

产能趋于平稳:2024年4月能繁母猪存栏3986万头,2025年7月为4042万头,产能处于合理区间。

疫病防控能力提升:非洲猪瘟后,行业防疫体系显著加强,异常因素影响减弱。

周期依然存在,但波动趋缓:未来猪周期仍将存在,但价格波动幅度将减小,周期持续时间将缩短。

产业进入新阶段:行业逐步从“大动荡”时代进入“相对稳定”阶段,产能调控成为新常态。

五、总结

生猪产业正经历由“周期性剧烈波动”向“可控、可预期”转型的关键阶段。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撑和市场机制协同,未来猪周期将更加温和,猪肉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END

微信编辑 | 苏婉莉

内容策划 | 彭容


内容审核 | 路俊华

文章来源 | 李曼养猪大会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