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生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业内称之为“猪周期”。据王祖力博士分析,截至目前,我国已历经五轮完整的猪周期,平均每轮持续约四年。这些周期通常以价格低谷为起点,谷底多出现在每年的4月至6月之间,此时行业普遍面临盈利压力,叠加疫病高发,进一步加剧了产能去化。随着市场机制演变和外部冲击频发,猪价的波动幅度呈逐步扩大之势,反映出产业在供需调节上的复杂性与敏感性。
  历史上,重大动物疫病和政策调整是影响猪周期走向的关键变量。例如蓝耳病、非洲猪瘟等疫情暴发,往往导致母猪大量淘汰,供应骤减,推动价格快速飙升;而环保整治、禁养区划定等政策则加速散户退出,改变产业结构。尤为关键的是,能繁母猪存栏量被视为预测未来猪价的核心指标——其数量与约10个月后的生猪价格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数据显示,2024年4月能繁母猪存栏出现拐点,这意味着理论上2025年春节后猪价将进入下行通道,体现了产能变化对市场的深远影响。
  近年来,中国生猪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周期运行逻辑正在被重塑。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企业迅速扩张,TOP20养殖集团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生产稳定性,也提升了整体防疫能力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市场主体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面对行情变化反应更加灵敏,但‘赌行情’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养殖户倾向于提前压栏或集中出栏,反而造成价格高峰提前到来,增加了短期波动风险。
  为应对市场剧烈波动,国家层面加强了宏观调控力度。自2009年以来,生猪市场曾四次因能繁母猪存栏跌破正常水平的95%而引发大幅价格震荡。为此,政府建立了以3900万头为基准的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并划定了五个预警区间——包括过度增加、大幅增加、绿色合理区间、减少和过度减少,实行分级响应机制。通过‘三抓两保’策略(即抓产销大省、大县、大场,保障能繁母猪和规模猪场数量底线),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信息透明化与决策科学化。
  在具体调控手段上,政策工具日益精细化。一方面引导养殖场降低出栏体重,缓解阶段性供应压力;另一方面限制‘二次育肥’行为,防止投机性压栏导致后期集中出栏、冲击市场。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能繁母猪存栏进行动态调控,稳定中长期产能供给,形成逆周期调节机制。依托饲料、养殖、屠宰、交易等环节的数据整合,国家已建立起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为行业提供前瞻性指导,有效减少了盲目扩产或恐慌性去产的现象。
  展望未来,中国猪周期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24年4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3986万头,到2025年7月预计增至4042万头,整体处于合理调控区间,表明产能趋于平稳。同时,非洲猪瘟疫情之后,全行业在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疫病带来的不确定性显著下降。尽管猪周期不会消失,但在政策、技术和市场协同作用下,其波动幅度将逐步收窄,周期长度也可能缩短,行业正从过去的‘大起大落’模式转向‘相对稳定’的新常态。
  综合来看,中国生猪产业正处于由传统粗放式发展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王祖力博士指出,未来的猪周期不再是单纯的市场自发调节结果,而是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与市场机制深度融合的产物。随着产能调控机制不断完善,猪肉供应的稳定性与保障能力将持续增强,消费者也将享受到更平稳的价格和更优质的肉品。可以说,猪周期虽仍在,但已变得越来越‘可控、可预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