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中国生猪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10月14日,全国标准体重生猪出栏均价已跌至10.89元/公斤,部分地区如广西甚至探底至每斤4元左右,创下近五年来的新低。这一价格不仅远低于养殖户的成本线,更让整个行业陷入深度亏损的泥潭。自7月中旬以来,猪价持续震荡下行,即便在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旺季也未能迎来反弹。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自繁自养户平均每头猪亏损超过200元,而依赖外购仔猪育肥的养殖户更是每头亏损高达409元。在供应过剩、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这场‘至暗时刻’正在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的生存底线。
  尽管全行业哀鸿遍野,一家名为大禹生物的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掀起了一场令人瞩目的资本豪赌。近日,该公司宣布由全资子公司山西大禹畜牧有限公司向旗下蒲县大禹智慧农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增资5000万元,使其注册资本从3000万元跃升至8000万元。此举标志着大禹生物正式将产业链延伸至生猪养殖核心环节,全面加码‘跨界养猪’战略。作为一家原本以饲料添加剂、兽药和功能性饲料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大禹生物此次大手笔投入,无疑是在行业低谷期的一次高风险押注。外界纷纷质疑:这究竟是绝地求生的战略转型,还是一场飞蛾扑火式的盲目扩张?
  事实上,大禹生物的养猪之路早已悄然铺开。2024年12月,公司投资1亿元成立大禹畜牧,正式进军生猪养殖领域,采用‘自繁自养+公司+农户’相结合的模式,试图打通从饲料到终端养殖的完整链条。进入2025年,布局进一步提速:年初与山西蒲县人民政府签署智慧养殖基地项目协议,随后注册成立多个专注于生猪养殖的子公司,并规划建设涵盖种猪场、原种场、后备猪场在内的全产业链体系。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大禹畜牧仅实现营收188万元,净亏损达102.67万元,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尽管公司在年报中声称‘生猪养殖业务已连续14个月盈利’,但并未披露具体数据,引发市场对其业绩真实性的关注。
  大禹生物之所以选择在此时逆流而上,背后是主营业务面临的严峻挑战。作为服务于中小养殖户的第三方供应商,近年来其核心产品——微生态制剂、饲用酶制剂及饲料的销量受到行业结构性变革的巨大冲击。随着大型养殖集团加速规模化、一体化发展,纷纷自建饲料厂实现闭环运营,第三方饲料企业的市场份额被不断压缩。与此同时,大禹生物自身业绩也持续承压:2023年首次出现年度亏损,2024年亏损扩大至2394万元;虽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收窄,但仍处于净流出状态。面对上游技术瓶颈与下游客户流失的双重夹击,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成为其寻求突围的关键路径。
  然而,当前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4038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5%,意味着未来数月生猪供应仍将维持高位。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长乏力,餐饮与家庭消费均未见明显回暖,导致‘供强需弱’格局短期内难以扭转。多位分析师指出,这种情况下继续扩产存在巨大风险。一旦猪价进一步探底,新进入者不仅难以覆盖成本,还可能因疫病防控经验不足、养殖效率低下等问题加剧亏损。对于缺乏养殖管理经验和规模化运营基础的大禹生物而言,这场跨界转型的技术门槛和资金压力不容小觑。
  在这场关乎生死的博弈中,大禹生物的选择或许并非单纯出于冲动,而是一种被动中的主动出击。通过布局养殖端,公司不仅能消化自身饲料产能,还能获取一手养殖数据,反哺产品研发,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服务闭环。更重要的是,在行业洗牌之际,低价扩张或许正是抢占市场份额、奠定长期地位的窗口期。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目前来看,大禹生物虽具备一定的资本实力,但在激烈竞争中能否真正站稳脚跟,仍有待时间检验。当整个行业都在去产能、减负荷时,逆势加码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精准的战略判断与扎实的执行力。这场‘逆周期’豪赌的最终结局,或将决定这家企业的命运走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