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持续低迷的生猪市场,国家再次启动冻猪肉收储计划。根据华储网于9月29日发布的公告,10月10日将正式组织实施1.5万吨冻猪肉的收储工作。此次收储品种限定为符合国家标准GB/T9959.2的国产II号和IV号分割冻猪瘦肉,且必须是收储交易日之后生产加工的产品,确保新鲜度与质量可控。每300吨为一个标的单位,不足300吨也按一个标的计算,每个标的内的冻猪肉在品质和包装上需完全一致,体现出收储工作的规范性与严谨性。
  尽管政策层面释放积极信号,但当前生猪养殖行业仍深陷亏损泥潭。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份,散养生猪户平均每头亏损达109元,而规模化养殖场每头也亏损57元,全行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与此同时,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处于高位——截至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4038万头,虽环比微降0.1%,但同比持平,反映出产能去化进展缓慢,市场供应压力未见明显缓解。
  屠宰数据进一步印证了供给充足的现状。2025年8月,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达到3350万头,环比增长5.8%,同比增长高达29.6%;今年前八个月累计屠宰量已达2.487亿头,较去年同期增长17.4%。在需求端并未同步扩张的情况下,如此庞大的出栏量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成为压制猪价的重要因素。此外,进口方面也未见收缩,8月单月进口猪肉8.17万吨,虽环比下降7.5%、同比下降12.5%,但1—8月累计进口量仍达70.78万吨,同比增长1.8%;猪杂碎进口总量达81.13万吨,同比小幅上涨1%,对外依存度仍在提升。
  在养殖成本高企、价格持续走低的双重挤压下,行业亏损已成常态。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分析指出,9月中上旬,大型养殖集团虽有缩量动作,但整体出栏进度偏慢,市场需求承接能力有限,社会库存维持高位。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集团场还是散户,生猪出栏体重均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压栏现象普遍存在,前期积压的‘堰塞湖’效应正在显现,现货价格中枢已进入寻底阶段,短期反弹动力不足。
  在此背景下,此次1.5万吨的冻肉收储被视为稳定市场的关键举措之一。虽然收储量相较于庞大的国内产量而言占比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供过于求的局面,但其释放的政策托底信号意义重大。华安证券在其研报中表示,随着猪价持续震荡下行,叠加政策调控逐步落地,生猪养殖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产能去化周期。在此过程中,那些具备较强成本控制能力、管理效率高的龙头企业,或将脱颖而出,获得超额收益,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养殖端普遍亏损、产能去化缓慢、进口持续补充、消费恢复乏力等多重因素交织。1.5万吨冻猪肉收储虽无法立即扭转颓势,但作为政策调控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延缓价格非理性下跌。未来市场能否回暖,仍取决于产能出清速度、消费需求复苏以及后续政策支持力度的协同作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