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经商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就支持四川生猪补链强链、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作出正式答复,从育种攻关、饲料推广、种养循环、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为四川生猪产业现代化转型明确方向。

在开展生猪种业技术攻关方面,答复指出,生猪良种是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持续加强生产性能测定,推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新技术应用,支持国家核心育种场和公猪站推进疫病净化,保障优良种猪供给。自2022年起,更在农业重大科技项目中部署生猪新品种培育任务,组织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开展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加快优质、高繁、抗病型生猪新品种的选育进程。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协同相关部门,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进一步推动育种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关于在西南地区推广非粮饲料种植,答复明确,国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拓展饲草生产空间,提升优质饲草供应能力。2024年,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西南地区在不改变耕地性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耕地发展饲草种植。自2015年粮改饲政策实施以来,各地持续推动种植结构优化,并将区域特色饲草品种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此外,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饲料产品可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相关企业可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落实上述意见,加强饲草产业研究,指导各地提升饲草产能,更好支撑畜牧业发展。

在支持种养循环和碳汇交易方面,“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全国畜禽粪肥利用种养结合建设规划》,在畜禽养殖大县和粮食主产区实施整县推进项目,加大中央投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已安排中央资金29.26亿元,支持四川80个项目县建设,完善粪污处理设施设备近万台(套),建成粪肥还田基地超320万亩。2024年,农业农村部还与国家标准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多项国家标准,规范畜禽养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畜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为畜牧业参与碳汇交易提供科学依据。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协同有关部门,以粪污还田利用为纽带,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循环体系,稳妥推进碳足迹管理,探索打通全链条碳管理工作,助力养殖主体实现减排增益。

就设立生猪产业链专项再贷款的建议,答复中说明,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已设立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用于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信贷投放。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增加再贷款额度并适时降低利率,扩大政策惠及面,助力降低融资成本。由于现有工具已覆盖多领域,不宜再针对特定领域增设专项再贷款。金融机构可在现行政策框架内,根据实际服务情况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支持。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科学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银行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农业农村部及相关部门此次系统性回应,为四川生猪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和有力支撑,将进一步推动生猪产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方向迈进。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