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养殖旺季,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正为鸭瘟病毒滋生提供温床。作为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鸭瘟对鸭群“通杀”——从雏鸭到成年鸭均易感,一旦发病,死亡率常超90%,不仅会导致鸭群批量死亡,还会让养殖场陷入“颗粒无收”的困境。今天就带大家认清鸭瘟的“真面目”,掌握科学防控方法,守住养殖收益。
一、快速识别:鸭瘟有哪些典型症状?
鸭瘟症状具有明显特征,早期识别能减少扩散风险,核心可关注这4个“信号”:
高烧+精神萎靡:病鸭初期体温骤升至42-44℃,持续不退,随后出现精神沉郁,缩颈闭眼、不愿走动,即便驱赶也反应迟缓,很快失去食欲,连饮水都减少。
消化道异常:病鸭最典型的症状是拉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后期粪便可能带血,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黏连;部分病鸭会出现口腔黏膜溃疡,嘴角流涎,吞咽困难。
头部“肿胀”:约30%的病鸭会出现“大头瘟”——头部、颈部、眼睑肿胀,眼睑闭合困难,眼结膜充血发红,甚至流出脓性分泌物,严重时会导致失明。
产蛋鸭减产:成年产蛋鸭感染后,产蛋量会骤降50%以上,甚至停止产蛋,蛋壳变薄、颜色变浅,恢复周期长达1-2个月,对养殖效益影响极大。
二、摸清规律:鸭瘟如何传播?这些风险要避开
鸭瘟病毒传播能力强、途径广,稍有疏忽就可能让病毒“破门而入”,主要传播方式有3类:
1. 接触传播:健康鸭接触病鸭的分泌物(唾液、眼鼻分泌物)、排泄物(粪便),或被污染的饲料、饮水、食槽、鸭舍地面,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2. 媒介传播:蚊子、苍蝇、老鼠等害虫,以及野生水禽(如野鸭),可能携带病毒进入养殖场,成为“移动传染源”;运输车辆、外来人员若未消毒,也会间接传播病毒。
3. 垂直传播:虽然不常见,但患病种鸭可能通过种蛋将病毒传给雏鸭,导致雏鸭出壳后短期内发病死亡。
三、科学防控:做好这3步,远离鸭瘟威胁
鸭瘟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为主、综合防控” 是关键,从源头阻断病毒,才能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1. 疫苗接种:筑牢“第一道防线”
核心措施:疫苗是预防鸭瘟最有效的手段,雏鸭在20-30日龄时首次接种鸭瘟弱毒疫苗,成年鸭每年春秋两季各加强免疫1次;种鸭在开产前需额外强化免疫,确保种蛋不带毒。
注意事项:接种疫苗前需检查鸭群健康状况,生病、应激(如转群、换料)的鸭群暂缓接种;疫苗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储存、稀释,避免失效。
2. 日常管理:切断传播链
环境消毒:每周对鸭舍、食槽、饮水器等进行1-2次彻底消毒,可用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消毒剂;鸭舍保持通风干燥,及时清理粪便、污水,减少病毒滋生环境。
严控外来风险:养殖场门口设置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外来车辆、人员需消毒后方可进入;禁止从疫区购买鸭苗、饲料,引进新鸭时需隔离观察21天,确认健康后再混群。
避免接触野生水禽:若养殖场地靠近河流、池塘,需做好防护措施,防止野生水禽进入鸭舍,避免交叉感染。
3. 发病处理:防止扩散
立即隔离:发现疑似病鸭,第一时间隔离饲养,避免与健康鸭群接触;同时对鸭舍、周边环境进行紧急消毒,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全面喷洒。
无害化处理:病鸭若确诊为鸭瘟,需按照“无害化处理”要求,采用焚烧、深埋(深度≥2米,撒生石灰覆盖)的方式处理,严禁出售、食用病鸭,避免病毒扩散或引发人兽共患病风险。
紧急免疫:对未发病的同群鸭,可紧急接种鸭瘟高免血清或疫苗,提高群体免疫力,降低发病概率。
鸭瘟虽凶险,但只要做好疫苗接种、日常消毒和风险管控,就能有效抵御。各位养鸭户朋友,一定要提高警惕,将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养殖环节,才能保障鸭群健康,让养殖事业稳定盈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殖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