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政策落地见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联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将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此次会议邀请了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德康、天邦、中粮、大北农等25家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旨在分析当前生猪生产形势,总结企业落实产能调控措施的成效,并部署下半年及2026年的调控工作。
自2025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多项生猪产能调控政策,以应对行业产能过剩和市场波动问题。5月底,国家发改委对头部企业进行约谈,明确要求控制新增产能与二次育肥行为;6月,农业农村部设定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的目标至3950万头,并强化对出栏体重和二育行为的监管;7月的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则聚焦全产业链升级,提出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良种繁育与疫病防控等措施;8月出台生猪调运新规,并启动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行动,以稳定市场预期。
政策实施后,部分调控目标已初见成效。生猪宰后均重从前期高点的90多公斤降至86公斤,二次育肥比例持续下降。然而,截至7月末,能繁母猪存栏仍达4042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6%,说明产能总体平稳但结构性压力犹存。如何推动产能进一步优化,成为当前调控工作的重点。
多位行业专家指出,当前生猪行业呈现“集团企业总体产能增长、中等规模猪场趋于稳定、小散户逐步退出”的分化格局。因此,去产能的核心在于压实头部企业的责任。专家建议,大型企业应主动调减能繁母猪数量,优化饲料配比与生产管理,提升效率;中小养殖户则需灵活调整出栏节奏,避免盲目跟风。同时,需推动政策调控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引导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不断加码,但“降体重易、去产能难”的行业困局仍未根本破解。部分头部企业在行业下行周期中仍保持扩张态势,与调控目标存在背离。如何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使其主动参与产能调减,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难题。在此背景下,9月16日召开的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备受关注,预计将围绕产能约束机制、调控责任落实、行业转型升级等议题形成新的共识与行动方案。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