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下跌触发预警,收储行动迅速开展

8 月 21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显示,全国平均猪粮比价已跌至 6:1 以下,触发三级预警。这一指标直观反映养殖户收入与饲料成本关系,比值过低预示行业亏损。受夏季消费淡季和二次育肥生猪集中出栏影响,市场猪肉供应增加,价格持续下行。当日,华储网发布通知,8 月 25 日开展 1 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期望借此改善市场供需预期,支撑低迷猪价。但从长远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 上半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行业供大于求压力短期内难以缓解。


产能调控持续推进,母猪存栏调减成重点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处于第 6 轮猪周期,产能调控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 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总量控制在 3950 万头左右。能繁母猪存栏量决定着远期生猪产能,调控旨在优化产能结构,防止猪价过度下跌。早在 7 月 23 日,农业农村部就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严控新增产能。部分龙头企业已开始减少母猪存栏、终止仔猪扩繁项目等。若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8 月下降,预计 2026 年 6 月左右,生猪出栏量将现由增转降拐点,利于稳定猪价,长期看,有望削减约 900 万头生猪供应,收窄 2026 年猪价波动幅度 30%。


养殖成本攀升,行业探寻降本增效之路


猪价低迷的同时,养殖成本不断攀升。今年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上涨,防疫成本也持续增加,部分养殖散户反映,养一头猪目前亏损可达 200 元左右。为应对成本困境,大型养殖企业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养殖技术来降本。如选育优质种猪品种,加强生猪健康管理、推进疾病净化等,还搭建人才培养体系,缩小场线管理水平差异。中小养殖户也在探索特色发展路径,部分土猪养殖户打造 “生态猪肉”“有机认证” 等特色产品,实现产品溢价,售价较普通猪肉高出 40% 左右 。

(数据来源:中国养猪网、国家统计局、钢联)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