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强调 “养重于防”,原因在于:一旦猪只发病,必然会造成损失;治疗过程不仅耗费人力时间,而且当前药物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同时,现有的检测手段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精准诊断,自然也就无法采取最适宜的治疗方案。而如果把猪养好,使其不发病,上述这些麻烦事就能从根本上避免。
1、运动促进健康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畅通时,就如同山东的高速公路般顺畅高效;而一旦血液循环受阻,就会像北京城内的交通那样,随时可能出现拥堵。实践表明,采用大圈饲养的妊娠母猪,相比在定位栏中饲养的妊娠母猪,其可利用胎次要多出至少 0.5 胎,且死胎的比例也会有所降低。
2、湿、冷、脏是腹泻的主因
寒冷、潮湿、环境不洁,是导致腹泻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这三点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管理不到位。倘若能让仔猪处于干燥、洁净、温暖的环境中,腹泻的发生就会大幅减少。
3、水肿病与营养有关
水肿病的发生与营养因素相关,其根源在于蛋白质摄入过高而能量供应不足时引发的蛋白中毒。当蛋白质摄入过高,机体就必须将多余的蛋白质转化为其他成分,而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含氮物质需要通过肾脏处理,这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排水功能受阻,进而引发水肿。如前文所述,东北地区发生的水肿病与玉米水分过高有关;而内蒙古和北京通县的两起水肿病案例,则与营养落差相关 —— 在换料时,突然将优质乳猪料换成普通仔猪料所致。这两种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均在 19% 左右,但前者的赖氨酸含量为 1.5%,后者仅为 0.9%,两者相差 0.6%。后一种饲料中这 0.6% 的差异部分无法发挥蛋白质的正常作用,反而需要通过肾脏排泄,最终导致了水肿病的发生。
4、呼吸道病与舍内空气质量有关
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空气质量密切相关。冬春季保育舍之所以呼吸道疾病多发,主要是因为舍内空气质量不佳,存在氧气不足、废气过多的问题。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猪会通过增加呼吸次数来弥补,这无疑加重了肺脏的负担。而肺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会出现疲劳,导致其对各类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进而容易受到感染而发病。
5、乙脑等疾病与蚊子有关
乙脑和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则与蚊子有关,这也就是这两种病容易发生在蚊虫比较多的南方地区的夏季的原因,而北方蚊子少的地方则发病率低。如果猪场发生过类似疾病,可以从消灭蚊子入手。
6、渗出性皮炎与营养和管理有关
仔猪渗出性皮炎的发生与皮肤的结实程度有关,也与剪牙及打耳号时消毒有关;而皮肤不结实,是因为缺营养,可能和母猪饲料中缺乏一些B族维生素有关;而通过伤口感染则属于管理不当,注意剪牙等工作的细节,可以有效预防这种病的发生。
7、圆环病毒病与应激有关
圆环病毒病的发作与各种应激有很大的关系。在营养合理,环境到位的情况下,即使感染了圆环病毒,也不会有明显的症状或是症状很轻。外国发现圆环病毒的时间比我们早得多,但没有多大损失,是因为他们更重视应激对猪群造成的损害。
8、母猪淘汰与意外损伤有关
许多猪场母猪淘汰的原因是因为意外因素,一个猪场因漏缝板质量差,将哺乳母猪的乳头割去,不得已而淘汰;一个猪场因地面太滑,临产母猪上床时一次次滑倒,导致流产;一个猪场的地面不平,蹄部陷入坑中骨折;还有的猪场母猪卡在栏杆中被卡死。
9、母猪不发情、难产与饲养有关
后备母猪出现不发情、难产以及断奶后不发情等问题,与饲养管理有着直接关联。这些问题造成的损失,往往比普通疾病更大。针对大体重后备母猪不发情的情况,需在后备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比如保证充足光照、增加运动、让公猪进行刺激等。预防难产,关键在于把握好配种时间:母猪达到 8 月龄、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 60%,且经历两次以上发情后再配种,是最为适宜的。至于断奶后不发情的问题,则需要在哺乳期间为母猪提供更丰富的营养,以防止其过度掉膘。
10、猪病增多与饲料发霉有关
许多疾病的发生是因为使用了发霉饲料而使猪体抵抗力降低,而发霉玉米中毒,则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因为我们本可以不购买发霉玉米,我们本可以对玉米进行合理的保管,我们本可以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检查;或者是发现中毒症状后及时处理,也可以使损失降到最低。
11、猪场发病与饲养人员有关
猪场更大的病是人病;有业内人士曾说过:“猪病了,更应该说是人病了,是人的思想病了。”是因为人缺乏对猪的关心,缺乏耐心的护理,工作质量差,什么样的猪病都有可能发生。解决人病,则需要从人的角度入手,加强饲养人员的培训和监管。
养猪的最高境界是“养重于防”,可以把养比喻成“釜底抽薪”,把治比喻成“扬汤止沸”;我认为还可以把治疗比喻成“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