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916号公告,推出《用于猪肺热咳喘证中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15项中兽医药临床研究技术标准。
新规将引领养猪场中兽医药的应用更加规范化,助力绿色防治转型升级。
1
15项技术指导标准落地!
覆盖5大常见猪病
此次第916号公告公布的15项技术指导原则,覆盖猪、牛、鸡三大畜种的五类常见证候,包括“肺热咳喘”、“湿热泄泻”、“脾胃虚弱”、“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这些指导标准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组织撰写,并于6月9日起正式实施,对靶动物选择、证候判定、疗效评价指标、临床试验设计等环节作出细化要求,可为猪场提供可量化、可复制的用药方案。

对于惯用抗生素的猪场而言,这意味着在防控咳喘、腹泻等常见病时,既可借助中药调理机体、减轻药残,也能减少抗生素使用量,顺应国家“禁抗令”与“绿色养殖”双重要求。
落地后,这些标准有助于推动猪用中兽药从“经验派”走向“循证派”,也有助于行业对中兽医药的疗效进行量化评估,为临床实证提供支撑,提高中药在猪病防控中的合规性与推广可能。
2
兽用中药注册火热!
指标量化前景可期
制定这15项标准,正是农业农村部贯彻《兽药管理条例》精神的重要体现。
《条例》自2020年修订后,就强调要规范兽用中药研发与审评,并逐步建立起包含原料前处理、提取纯化工艺、质量研究、稳定性、靶动物安全、临床试验等在内的27个兽用中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到目前为止,原料前处理、质量研究、稳定性等核心环节已有相应指南,唯独“证候类中药”因临床指导缺失而待补齐。第916号公告恰好补全了这一短板,为猪用中兽药研究提供了详尽的“处方逻辑”。

中兽医药强调“辨证论治”、“整体调理”,在猪病中更注重修复机体调节功能,减少抗生素依赖。
目前,国家层面对“绿色替抗”给予持续支持。截至2024年底,官方公示可检索到超50个兽用中药注册品种,其中不少产品正依据新版指导原则进行临床试验,未来年内或将继续增加上市品种,进一步丰富猪场诊疗工具箱。
此外,本次发布的《指导原则》明确评价疗效的量化指标,如麻痹指数、采食量恢复等项目,为中兽医药转型成标准化可复制产品打下基础,也提升了兽用中药在临床防控中与化学兽药比肩的可能性。
3
利好猪场!
“中药替抗”成新趋势
对于一线养猪户而言,中药临床指导标准最直接的价值在于提升治病效果和降低用药成本。
例如遇到仔猪肺热咳喘问题,过去往往依赖高价抗生素与激素组合,现在可根据“肺热咳喘证”指导原则,配用金银花、连翘、桔梗等中药方剂,配合量化指标监测疗效,实现精准用药。
同样,在应对夏季常见的湿热泄泻时,可利用“湿热泄泻证”中药如茯苓、白术、黄芩等,辅以临床评价体系(如采食量、粪便形态评分等),确保疗程可控、复发率下降,为猪群健康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各类中兽医药企业可参照该指导原则对新药进行规范化研发,缩短审评周期、提高注册率。随着“绿色替抗”成为行业趋势,猪用中兽药发展迎来契机,具备市场与政策双重优势。
不,目前推广落地仍面临挑战:
一是中兽医诊疗体系尚未普及,多数猪场仍习惯使用化学药;
二是中兽医人员队伍整体短缺,新机制需要大规模培训;
三是临床试验与评价成本较高,小型企业或猪场投入难度大。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