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2025年第29号),决定将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反倾销调查期限延长至2025年12月16日。此举意味着,这场自2024年6月启动、备受关注的贸易调查将继续深入进行,同时也反映出中欧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的复杂博弈仍在持续。
此次调查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近年来欧盟对中国商品频繁发起的审查和关税措施。自2023年起,欧盟以“市场公平”为由,对包括电动汽车、镀锡钢在内的多类中国出口产品展开调查,并提高相关关税。这一系列动作引发了中方对欧盟农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是否也存在不公平行为的关注。2024年6月,中国畜牧业协会代表国内猪肉及猪副产品产业向商务部正式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指控欧盟产品存在低价倾销现象,严重冲击了国内生猪养殖与加工行业。
事实上,欧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猪肉及猪副产品的重要供应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共进口猪肉约155万吨,其中超过一半来自欧盟,西班牙、荷兰、丹麦等国是主要出口国。特别是西班牙,根据其猪业联盟公布的数据,2023年向中国出口猪肉及相关产品达56万吨,价值高达12亿欧元,占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21%。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输华猪肉中,大量为猪耳、猪鼻、猪脚以及内脏等副产品,这些产品在欧洲本地消费需求较低,主要依赖中国市场实现经济价值。
2024年6月17日,商务部正式立案调查,明确将倾销调查期设定为2023年全年,产业损害调查期则从2020年至2023年底。按照正常流程,调查应在2025年6月前完成,但因案件复杂性,最终被延长至2025年12月16日。调查范围涵盖鲜冷冻猪肉及其副产品,涉及多个进出口税则编码,旨在回应国内产业诉求,维护市场秩序与企业合法权益。
2024年7月,商务部进一步公布了抽样调查方案,选取丹麦Crown A/S、荷兰VION Boxtel B.V.、卢森堡LITERAM EAT S.L.U.三家公司作为重点调查对象,聚焦其出口的猪肉及各类副产品。同时,在国内损害调查方面,选取全国生猪屠宰量排名前20的企业,以及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省份屠宰量最大的两家企业,共计24家,合计屠宰量达4478万头,占全国出栏总量的6.16%。
调查启动后,欧盟尤其是西班牙表现出较强的谈判意愿。法国农民联盟主席Arnaud Rousseau担忧地表示,若中国采取限制措施,可能引发欧洲养殖户的连锁反应。而欧盟农业专员Janusz Wojciechowski也呼吁避免让农业成为其他领域争端的牺牲品。对此,中方态度明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指出,依据世贸组织规则和中国《反倾销条例》,一旦初步确认倾销行为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可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最终视情况征收反倾销税。他同时批评欧方在处理贸易摩擦时存在“三个没有”——未落实领导人共识、未遵守WTO规则、未有效保护企业权益,强调中方坚决捍卫自身正当利益。
进入2025年后,中欧之间的紧张气氛有所缓和。4月11日,中国与西班牙签署两项农业合作协议,扩大西班牙猪肉及樱桃在中国市场的准入。双方还共同发布了《行动计划(2025-2028年)》,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贸易往来,计划签署西班牙鲜食樱桃和猪肉输华议定书,并启动多项农产品输华协议谈判。西班牙肉类工业协会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将拓宽其猪肉产品的出口路径。有分析人士指出,该协议可能是中方对欧盟猪肉反倾销调查态度软化的信号之一。Trivium China农业分析师佩伊认为,此举反映了中国正寻求稳定与欧盟等重要贸易伙伴的关系。
尽管中西之间达成了一定合作意向,但商务部仍决定将反倾销调查延长至2025年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六条,由于案件复杂、证据链条庞大,需要更长时间完成程序性工作。这一决定既体现了中国对调查严谨性的重视,也为未来可能的政策调整预留了空间。整体来看,这场关于猪肉的贸易调查不仅是单纯的经济议题,更是中欧关系走向的一个缩影。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