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海关总署发布了《2025年5月全国未准入境食品信息》。数据显示,当月全国共有428批次食品未能通过入境检验检疫,总重量达到6305吨。其中,肉类产品成为重灾区,共计103批次、1523吨被拒绝入境。这些不合格食品均已在口岸依法进行退运或销毁处理,体现了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措施。
  从具体品类来看,鸡肉产品问题尤为突出,共有50批次、总计1110吨被拒入境;牛肉产品涉及45批次、225吨;猪肉产品则有8批次、188吨。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货证不符、丙酸睾酮检测不合格以及感官检疫不达标等。与2025年4月相比,5月份未准入境的肉类产品数量环比增长了31.7%,显示出近期肉类进口质量存在波动。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不合格肉类中,美国企业占据最大比例,共有87批次产品未获准入,主要集中在冷冻熟鸡爪和冷冻牛肉两大品类。这反映出美国肉类出口企业在符合中国标准方面仍存在一定挑战。与此同时,为加强国际合作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海关总署于2025年6月12日更新了《符合评估审查要求的国家或地区输华肉类产品名单》,新增106家美国肉类企业自即日起可向中国出口合规肉类产品。
  新增企业包括23家美国猪肉生产企业及83家禽肉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均需严格按照中国相关法规和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并接受海关部门的持续监督。此次大规模开放美国肉类进口,将有助于丰富国内市场供应,提升消费者选择空间,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竞争和技术升级。
  在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居民日常饮食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来源。近年来,禽肉特别是鸡肉因具备高蛋白、低脂肪及价格优势,消费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优化,国内消费者对于肉类品质、种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进口肉类在填补市场空缺、平衡供需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球领先的农业大国,美国在肉类生产和出口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此次新增106家美国肉类企业获得输华资格,预计将对中国肉类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以2024年为例,我国猪肉进口总量达107万吨,美国是重要供应国之一。预计未来美国猪肉在我国市场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带来更多优质低价的产品选择。同时,这也促使国内猪肉企业加快技术改进与品牌建设步伐,以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肉类贸易中也面临一些争议性问题。例如,阿根廷猪肉行业近日公开呼吁政府禁止进口含有莱克多巴胺的猪肉产品。该物质虽被认为对人体健康无直接危害,但因其能显著降低养殖成本而在国际贸易中引发不公平竞争担忧。阿根廷猪肉联合会代表丹尼尔·费诺格里奥指出,巴西等国在向中国等禁用该添加剂的国家出口时会提供不含莱克多巴胺的产品,但在向阿根廷等地出口时则使用含该成分产品,从而获得成本优势。此类问题提醒我们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也应关注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议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