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属于国家二类动物疫病,严重威胁生猪养殖产业。该病由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引起,常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临床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伴随胸膜、腹膜、心包膜及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反应。此病在规模化猪场中广泛存在,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导致猪场死淘率不断上升,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流行性,在部分地区呈零星散发。天气突变、空气流通不畅、饲养密度过高以及阉割等应激因素容易诱发疾病。虽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不同年龄和类型的猪都易感。尤其是2~8周龄仔猪,由于母源抗体下降或断奶应激,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潜伏期一般为4~8天,多数猪群在4~6周龄时出现感染高峰,发病率可达10%~50%,死亡率超过20%,严重情况下甚至高达50%。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健康猪可通过污染的饮水、饲料、用具或飞沫接触感染。病猪的排泄物、鼻腔分泌物和气管黏液也可传播病原体。康复猪、隐性带毒猪和患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当猪群并发其他感染如猪链球菌病、猪支原体肺炎时,容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进一步加剧疫情复杂程度。
目前已鉴定出15种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无法定型。不同血清型之间的致病力差异显著。其中,3、6、7、9、11型感染后症状较轻;2、4、8、15型为中等毒力;而1、5、10、12、13、14型则为高毒力血清型,致死率较高。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4、5和13型。尽管血清型与毒力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还受到细菌毒素、菌株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毒力因子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感染猪通常表现出发热、食欲减退、眼睑水肿、可视黏膜发绀,体温升高至40.5~42℃,伴有咳嗽、呼吸困难、喜卧、皮肤或黏膜发绀、关节肿大及跛行等症状。部分病猪四肢下部可见出血斑点,喜犬坐姿势,触摸患肢会引发剧烈疼痛。急性病例可能突然死亡,慢性病例因长期营养不良逐渐消瘦,最终衰竭死亡。
初步诊断包括观察临床症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理剖检。典型病例剖检可发现胸膜、腹膜、心包膜或关节面出现纤维素性化脓性炎症,严重时伴有胸腔、腹腔积液增多,呈现“绒毛心”特征。实验室诊断则通过采集肺脏、胸腔积液等样本进行病原分离培养和PCR检测,还可采用血清学方法(如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快速判断是否感染。
病理特征主要包括肺部、关节、脑部的浆液性渗出,肺表面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并积液,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切面呈暗红色大理石样花纹。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心包粘连、肺和脑膜充血出血,慢性型则表现为纤维性胸膜炎和纤维性化脓性支气管肺炎。
防控该病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随着养殖规模扩大,管理措施未能及时调整,饲养密度高、卫生条件差、饲料霉变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为病原繁殖提供条件;二是环境应激如气候变化、转群、阉割等也会降低猪群抵抗力;三是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疫苗,各地流行血清型不同,疫苗选择和免疫评估较为困难;四是临床表现滞后,一旦形成严重病变,治疗效果有限;五是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增加防控难度;六是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已难以奏效,且易引发“超级细菌”。
疫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扩散。首先隔离病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限制人员流动,强化环境消毒;其次对病猪实施扑杀,彻底消毒受污染区域;最后选用敏感药物进行紧急防治,如氟苯尼考联合多西环素,或头孢噻肟钠、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等肌肉注射,药物作用结束后及时接种疫苗。
预防方面建议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猪舍,避免热应激;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规范进出人员和物品,交替使用多种消毒剂以防止抗药性产生;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提高猪群免疫力;减少应激因素,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持良好通风;根据当地流行血清型选择疫苗进行免疫,仔猪15日龄首免,间隔3-4周加强一次,临产母猪产前40天和20天各接种一次;同时探索中草药辅助治疗,利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提升整体防治效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