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科学合理的日常管理和消毒措施是防控疫病、保障猪群健康的重要手段。首先,在场区和生产区的入口处应合理布置紫外线灯,并尽可能保持24小时连续亮灯以达到持续杀菌的效果,每45天需更换一次灯管。考虑到紫外线对人体的潜在危害,有条件的养殖场可考虑使用臭氧发生器或消毒风机作为替代方案。
  在重点防疫期间,应适当增加带猪消毒的频率和药液用量。当发现猪群死亡率上升或饲养密度较大时,更要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和使用量。对于妊娠舍和配种舍等难以完全清空的区域,建议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包括清理屋顶灰尘、蜘蛛网及门窗等平时不易打扫的角落。若猪舍内安装有独立饮水加药系统,则必须定期对其进行清洗和消毒,确保系统内部无污染。由于各猪场病原种类不同,消毒计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避免盲目模仿他人做法。
  在日常消毒方面,脚踏消毒槽深度不应小于15厘米,内置2%~3%的烧碱水,消毒液深度超过3厘米。每隔3~4天需更换一次药液,更换前应先将槽池洗净。雨天或高温天气下,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药液浓度或提前换液。进入人员需保证脚踏消毒时间不少于15秒。车辆入口处应设置长度为轮胎周长1.5倍的消毒池,宽度与场区入口一致,池中药液高度不得低于15厘米,并配合低压喷雾设备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在消毒间接受紫外灯照射消毒5分钟,并更换专用衣帽。具备条件的猪场建议先淋浴更衣后再进入生产区。外来参观者也须严格执行此流程,并按预定路线参观,不得擅自更改。所有进入场区的物品都应根据不同材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如紫外照射30~60分钟,或使用消毒药液喷洒、浸泡处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猪舍,应采取相应的消毒程序。空栏状态下,猪舍应先用硬刷彻底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随后使用2%~3%烧碱水浸泡消毒2小时以上。晾干数日后关闭门窗,采用固体甲醛或过氧乙酸熏蒸12小时,最后用菌毒灭或速洁溶液再次喷洒消毒。对于仍在使用的猪圈,可使用0.1%过氧乙酸、强力消毒灵或百毒杀溶液每周1~2次喷雾消毒,每平方米使用药液300~500毫升。产房消毒则需更为细致:地面设施清洗干燥后,先用速灭5号或福尔马林熏蒸2小时,再用菌毒灭或消毒威溶液消毒,最后用清水冲洗残药并涂刷10%石灰水。母猪体表可用强效碘或速灭5号消毒液处理,进入产房前需全身清洗并使用菌敌全面消毒,尤其是下腹、会阴部、乳房等部位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拭。
  在疫病暴发期间,应执行严格的紧急消毒措施。猪舍清空后,首先使用3%烧碱水充分消毒,晾干后再用次氯酸钠100倍液二次消毒,确保地面、天花板、柱梁、墙窗及沟道均被覆盖。器械、衣物及废弃物能焚烧的应彻底焚烧,不能焚烧的可用3%烧碱水浸泡24小时后丢弃。可重复使用的器材可通过煮沸、高压蒸汽等方式灭菌,或浸入次氯酸钠或烧碱水中至少12小时。运动场和放牧场在每批猪出栏后,地面应撒施生石灰(1公斤/平方米),一周后进行清洗处理,待疫情稳定后再投入使用。粪便处理可采用发酵池、堆积法或5%氨水喷洒,污水则用含有效氯25%的漂白粉消毒。死猪应优先焚烧或深埋,掩埋时坑深需超过1米,尸体应先浸泡消毒水再掩埋,并覆盖大量生石灰。运输工具如需重复使用,应使用次氯酸钠200倍液浸泡12小时以上,运尸车辆则应用烧碱水喷雾消毒。
  科学选择和使用消毒药物同样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制剂、氯制剂、过氧化物、季铵盐、醛类、强碱及酚类等。选择时应结合本场常见疫病类型、流行趋势及实际环境条件,选用2种或以上性质不同的消毒剂轮换使用。同时,还应关注地区疫情动态,储备多种消毒药品以应对可能的变化。此外,应定期评估消毒效果,依据实际表现调整用药策略。优选消毒剂应具备高效广谱、作用迅速持久、不易受有机物干扰等特点,尤其在疫病流行期,应优先选用经权威机构认证的产品。使用前需了解各类消毒剂特性,制定详细消毒计划,综合考虑季节气候及适用场景。研究表明,消毒液温度每升高10℃,消毒效率可提升2~3倍,但部分产品如碘福乐、次氯酸钠的最佳消毒温度约为20℃,过高温度会导致有效成分挥发。不同消毒剂不可随意混合使用,以免降低效果,如需交替使用,应间隔几天分别施用。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只是防疫体系的一部分,只有将其与良好的卫生管理、疫苗免疫和药物防治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疫病的有效控制。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