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中,链球菌是造成保育阶段猪只高死亡率的重要病原之一。该细菌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和败血型三种形式,虽然各生长阶段的猪群均可能感染,但对30至80日龄的保育猪危害最为严重。这一时期,脑膜炎型和关节炎型链球菌感染尤为常见,某些疫情案例中的致死率甚至高达40%,给养殖业带来显著经济损失。
  据欧洲兽医协会调查数据显示,链球菌位列导致保育猪场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五大主要病原体之列。由于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如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引发关节炎及胸腹腔黏连)以及伪狂犬病(引起神经症状)相似,因此确诊时需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治疗方案的准确性。
  面对链球菌的大规模爆发,防控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并分析诱因,随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药敏试验虽能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指导,但整个流程包括样品采集、病原分离、纯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试等多个环节,通常耗时约一周。此外,一些常规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并不具备相应的药敏试纸片,这使得实际用药往往依赖以往的经验或专业药敏实验室的支持。
  链球菌的感染部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集中在脑膜和关节区域。这两个部位因生理屏障的存在,使多数药物难以有效渗透。因此,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优先考虑能够穿透血脑屏障的制剂,例如磺胺类药物等。
  根据临床经验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针对链球菌感染,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和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如磺胺氯达嗪钠、磺胺间甲氧嘧啶等。在特定情况下,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也可作为备选药物。然而,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保育阶段的一些广谱抗菌药,如泰妙菌素、四环素类、金霉素、替米考星、泰万菌素乃至新型上市的泰拉菌素,是否对链球菌具有良好的疗效仍存疑问。
  这些药物多用于控制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并常用于蓝耳病病毒感染后的继发感染控制。但从临床实践和药敏结果来看,尽管泰拉菌素注射液在对抗支原体、副猪等病原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但在多数链球菌感染治疗中却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提醒我们在防控链球菌时,应更加注重科学诊断和合理选药。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