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葡萄球菌性皮炎,又称为猪渗出性皮炎或“油皮病”,是一种由猪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病通常呈零星散发,也可能在某些地区呈现地方流行趋势,严重时可导致猪只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尤其是仔猪感染后死亡率极高,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该病的防控,以保障猪群健康和经济效益。
猪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形态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0.5~1.5 μm,常以群体形式存在。其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可形成黄色或白色圆形菌落,并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和环境适应能力,能在温度20~45℃、pH值5.0~9.0范围内存活。在低温干燥环境中可长期存活,但在高温下容易被灭活。该菌主要通过皮肤伤口侵入猪体,常见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及环境污染等。
引发猪葡萄球菌性皮炎的主要原因包括皮肤创伤、应激反应、饲养管理不当以及遗传因素。皮肤擦伤、虫咬、剪牙或去尾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口是细菌入侵的重要途径。此外,运输、混群等应激情况会削弱猪只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饲养密度过高、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以及缺乏维生素A、锌等微量元素,也会降低皮肤屏障功能,促进疾病发生。不同品种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存在遗传差异,影响其易感性。
该病多见于3日龄至40日龄的仔猪,其中3日龄仔猪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患病猪表现为皮肤红肿、水泡、脓包等症状,尤其集中在眼周、耳部、腹部等部位。随着病情发展,脓液外溢并形成黑褐色痂皮,患猪因瘙痒不断摩擦身体,加重皮肤损伤。病变区域可能出现水肿、坏死、溃疡,甚至波及皮下组织,引起深层感染和淋巴结炎症。夏季和秋季由于温湿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成为该病的高发季节。
诊断猪葡萄球菌性皮炎需结合临床观察、病原学检测、组织病理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手段。临床观察可初步判断病变特征;病原学检测如细菌培养可在特定培养基上分离鉴定病原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病变程度;而PCR技术则能快速准确地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DNA,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
防控该病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首先,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粪便和废料,加强通风,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其次,做好个体保健,定期检查猪只皮肤状况,及时处理伤口。饲养管理方面,确保饲料新鲜、营养均衡,控制饲养密度,减少猪之间争斗造成伤害。消毒工作同样重要,建议使用漂白粉、石灰乳或氢氧化钠等有效消毒剂,每周至少全面消毒一次。
对于已发病的猪,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常用抗生素如头孢喹肟注射(每日0.08~0.12 mL/kg体重,连用3~5天),配合B族维生素增强体质;局部病变可清洁后涂抹抗生素软膏,保持创面干燥。同时,调整日粮结构,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饲料,提升机体免疫力。虽然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但养殖场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制药敏试验筛选药物,或制备自家灭活菌苗进行防控。
尽管猪葡萄球菌性皮炎并非大规模流行病,但其对仔猪的危害极大,一旦暴发可能导致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养殖户应高度重视日常管理,注重环境卫生、饲养质量和免疫保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扩散。通过科学防控与合理治疗相结合,可有效降低发病率,保障猪群健康稳定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