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养猪生产过程中,妊娠母猪产出死胎是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正常情况下,猪场的死胎率应控制在7%以下,一旦超过这一比例,就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造成死胎的原因复杂多样,本文结合多年实践经验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胎儿过大而产道相对狭窄是导致难产和死胎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后备母猪,由于其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初次分娩时产道较窄,容易出现产程过长、难产等问题。一些养殖场存在攻胎过早的现象,实际上应在怀孕第90天后再开始进行攻胎饲喂,以避免乳腺发育不良、母猪偏肥以及仔猪过大的情况。此外,后备母猪与经产母猪在饲养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后备母猪仔猪初生重建议控制在1.2-1.3kg左右,以提高顺产成功率。对于不同体型和背膘状况的经产母猪,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攻胎饲喂量,防止因仔猪过大而导致难产。
  其次,母猪便秘也是引发死胎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解剖结构来看,直肠位于产道上方,当母猪发生便秘时,坚硬的粪球会压迫产道,影响子宫血液循环,导致子宫内环境恶化,从而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出现死胎。此外,粪便中的毒素被吸收后,会加重肝肾负担,影响心肺功能,使母猪在分娩时供氧不足,增加难产风险。
  第三,产房温度过高对母猪分娩也有显著影响。怀孕后期的母猪体况偏肥、胎儿较大,胸腹式呼吸受限,加上缺乏汗腺,散热困难。如果产房温度过高,会导致母猪呼吸急促、血氧浓度下降,进而影响子宫肌肉收缩力,延长产程,增加死胎发生的概率。同时,高温还会促使母猪分泌肾上腺素,抑制催产素的作用,进一步加剧难产情况。
  此外,生殖营养缺乏也会导致羊水减少、产道润滑度下降,增加分娩阻力。长期使用脱霉剂或抗生素可能吸附掉部分营养物质,影响胎儿正常发育。母猪长时间处于限位栏中缺乏运动,也会削弱肌肉力量和耐力,导致产程延长,最终可能出现宫缩无力,甚至中途停顿,产出新鲜死胎。
  值得注意的是,滥用缩宫素助产也存在一定风险。虽然催产素能促进子宫收缩,但若在未确认仔猪已进入骨盆口的情况下盲目注射,反而可能导致子宫强烈收缩,压迫胎儿,造成缺氧死亡。实际上,在自然分娩过程中,母猪会通过下丘脑自动释放适量的催产素,配合乳房按摩和仔猪吮吸刺激即可有效促进分娩。
  其他常见因素还包括转群不当、饲料管理不善、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疾病感染等。例如,转群过程中如操作粗暴,易导致母猪摔倒受伤,引发死胎;料槽清理不及时,饲料霉变会产生霉菌毒素,损害胎儿健康;滥用抗生素不仅损伤肝肾功能,还可能通过产道排毒造成水肿和活力下降;繁殖障碍性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伪狂犬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等也会引起胎儿死亡。
  针对以上各种原因,养猪场应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包括合理调控母猪营养摄入、加强日常观察与护理、优化产房环境、规范用药行为,并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只有全面关注母猪生理状态与生产细节,才能有效降低死胎率,提升整体养殖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