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疫苗毒的出现给全国养猪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尤其是在2021年初,其影响范围从北方、中部地区迅速扩展至西南和南方地区,形势不容乐观。为有效遏制非瘟病毒的扩散,必须采取系统性措施,特别是对蚊蝇这一重要传播媒介进行彻底治理,避免疫情进一步恶化。
蚊蝇不仅威胁人类健康,还严重危害猪群安全。蚊子可传播猪乙脑、附红细胞体等疾病,而苍蝇则能携带伪狂犬病、沙门氏菌、猪瘟、口蹄疫等多种病原体。在当前非瘟野毒和疫苗毒肆虐的背景下,蚊蝇的存在无疑加剧了病毒传播的速度与广度,甚至可能将非瘟的危害放大百倍以上。因此,灭蚊蝇已成为防控非瘟不可或缺的一环。
传统灭蚊蝇工作往往只针对成虫,但研究表明,环境中蚊蝇以卵或幼虫形式存在的数量高达80%。这正是为何许多猪场反复遭受蚊蝇侵扰的根本原因。仅杀灭成虫治标不治本,只有同时消灭蚊蝇的卵和幼虫,才能真正控制其种群数量,防止其成为疾病的传播载体。
蚊蝇的活动半径通常不超过1到2公里,主要在其孳生地周围活动。这就意味着,通过科学手段从源头上抑制蚊蝇繁殖是完全可行的。例如,蚊子的幼虫离不开水源,而苍蝇幼虫依赖腐质物生存。因此,在这些关键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有效阻止蚊蝇的繁衍。
针对蚊子的防治,应双管齐下:一方面使用蚊香烟熏、杀蚊剂喷洒、灭蚊灯诱杀等方式消灭成虫;另一方面,可在污水池、排粪沟等区域投撒敌百虫,或者在积水区域投放石灰、烧碱破坏其滋生环境。对于需要生态友好的区域,则可引入食蚊鱼属鱼类(如麦穗鱼、鳑鲏)进行生物防治。
对于苍蝇的治理同样需要多措并举。成虫阶段可通过蝇香、粘蝇板、自制灭蝇瓶等方式捕杀;而在卵和幼虫阶段,则要重点清理猪场内的死猪、粪便和垃圾,及时处理餐余废弃物,并在无害化处理池中加烧碱或石灰密封处理。此外,还可定期投撒环丙氨嗪,抑制幼虫脱皮发育,从而达到长期控制效果。
面对非瘟疫苗毒带来的严峻挑战,养户们必须转变观念,摒弃“只杀成虫”的表面做法,从源头着手,实现成虫、幼虫同步治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斩断非瘟传播的翅膀,保护猪群健康,维护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