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5日,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提出支持发展楼房养猪这一现代化养殖模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楼房养猪不仅对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从业者的思维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业者应以理性、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看待这一新兴模式,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提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生猪产业的发展。
与传统平层养猪相比,楼房养猪在生物安全防控、环境控制等方面面临更多复杂因素。这并不是单纯依靠资金投入或人力增加就能解决的问题。正如炒股不能只靠有钱任性,楼房养猪的成功同样需要科学规划和深入研究。要推动楼房养猪做强做大,不仅要学习成功案例,更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利用他人的失误为自身发展避坑指路。高效的思考方式,是借助他人的失败加速自我成长。
首先,楼房猪场的选址至关重要。生物安全应成为选址的首要考量因素。一个科学合理的选址不仅能显著降低疫病防控的难度,还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减少后续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因此,在选址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政策评估和生物安全风险分析,确保选址既符合防疫要求,又具备经济可行性。
其次,猪舍的设计也需谨慎对待。大跨度猪舍在平层养猪中已被证明存在管理难题,而在楼房结构中更应避免。例如,一些猪场设计单个妊娠舍达数百栏位,育肥舍长度超过200米,这样的布局很难实现“全进全出”管理,从而影响生物安全控制。建议采用中小单元式生产模式,这样更有利于非洲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等疾病的清空处理,提升整体防控效率。
通风换气是楼房养猪面临的另一大挑战。由于猪群密度高,空气流通问题尤为突出。受限于楼房结构,常见的通风方式包括地沟风道通风、吊顶内风道通风和单元独立微正压控制通风,但这些方式在应对南方夏季高温高湿天气时效果并不理想,尚缺乏可复制的高效热应激解决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此外,内部生物安全压力也不容忽视。虽然楼房猪场外部防控相对容易,一旦病原体进入楼栋内部,传播风险将大大增加。电梯、连廊、集装箱等运输通道可能成为病原体扩散的重要媒介,而日常物资频繁运输更增加了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因此,如何强化楼层间的隔离措施、规范运输流程,是保障内部生物安全的关键环节。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楼房养猪仍是未来生猪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将建成60个立体多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至2030年总数将达到150个。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养殖模式,楼房养猪需要从业者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楼房养猪将在未来取得长足发展,助力生猪产业迈向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新阶段。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