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场的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普遍存在处理模式不合理、运行成本高、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多数猪场借鉴工业污水处理工艺,但由于设施投入大、运行费用高,部分养殖场为了降低成本而减少设备使用,导致粪污处理不彻底。因此,总结和分析关键处理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是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关键路径。
  目前,国内猪场主要采用“废水达标排放+固粪回收利用”的综合处理模式。虽然固液处理并非完全独立,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科学搭配处理技术和判断哪些技术为必需环节仍缺乏系统性认识。通过调研发现,大量规模化猪场在工艺设计和技术选择方面存在明显缺陷,亟需对关键环节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以指导未来猪场粪污处理的发展方向。
  源头减量是猪场粪污处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环节。主要包括雨污分流、节水清粪和固液分离三大核心技术。研究表明,万头猪场每日粪污排放量可达50~200立方米,化学需氧量(COD)高达4000~15000 mg/L,氨氮含量达200~1600 mg/L。通过源头减量措施,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日排放总量,还能有效削减排污指标。
  雨污分流技术通过将雨水与污水分开排放,避免雨水混入增加处理负担。常见实施方式包括顶棚延长、地下埋管和地表套管等。例如,针对水冲粪工艺的老猪场,可通过延长顶棚并修建排水沟实现雨污分流;而机械刮板清粪或水泡粪猪舍则可在刮粪板下方建设集污井,并与地下排污系统形成高低差,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分流效果。暴雨天气下,未建分流系统的猪场极易出现处理压力过大问题,因此因地制宜建设雨污分流系统尤为必要。
  节水技术是控制粪污产生量的重要手段。除采用干清粪替代水冲粪外,还应推广先进饮水设备,如盘式饮水器配合水位控制器,可大幅减少因滴漏造成的浪费。数据显示,采用鸭嘴式饮水器时水资源浪费率高达70%~90%,而新式饮水器不仅提高饮水效率,还可减少猪只应激反应。此外,合理设计粪污导流系统,将浪费水分收集再利用,也有助于整体节水减排。
  固液分离技术应在粪污进入集污池后尽早进行,以防止污染物浓度升高。根据清粪方式不同,配套设备也有所区别:机械刮板式干清粪适合螺旋挤压式分离机,水泡粪则宜采用斜筛式设备。分离后的固体可用于堆肥或生物质压块,液体则进入后续处理流程。合理布局分离系统,利用地形落差,有助于降低运行成本。
  深度处理包括固体和液体粪污两方面的资源化与达标处理。固体粪污通常通过厌氧发酵制成有机肥,常用技术有密闭空间堆肥、同位发酵和异位发酵等。其中,智能化塔式和静态好氧堆肥技术因其效率高、周期短(7~10天),正逐渐成为主流方案。然而,此类技术投资高、管理复杂,适合具备一定规模和市场渠道的猪场使用。
  对于液体粪污,必须达到排放标准或实现还田利用。常见的处理组合包括“厌氧+生物接触氧化”、“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生态处理”以及“厌氧+好氧”等。这些工艺各有适用场景和操作要点,如“厌氧+生物接触氧化”适用于干清粪后的污水,而“厌氧+序批式活性污泥”则更适合水泡粪处理。关键在于控制活性污泥浓度、微生物体系稳定性和BOD5/CODcr比值,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总体来看,规模化猪场粪污治理的核心在于科学设计处理工艺,结合猪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技术。未来,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临近,源头减排、智能堆肥、高效污水处理等新技术将迎来广阔发展空间。新型饲料配方、无冲洗工艺、纳米曝气污水处理等创新技术也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绿色转型。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