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是养猪业的基础,其初生体重直接影响到整个生猪生产的效率与经济效益。研究表明,仔猪的初生重与其成活率、断奶体重、生长均匀度以及日增重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提高仔猪的初生重对于增强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年里岔黑猪养殖经验,系统总结了影响仔猪初生重的因素及相应的提升策略,以供广大养殖场参考借鉴。
  仔猪初生重是衡量猪场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里岔黑猪的标准初生重应在1.0~1.3公斤之间,低于0.8公斤的仔猪被视为弱仔,其哺乳期死亡率可达40%左右,而初生重在1.0~1.3公斤之间的仔猪,死亡率仅为5%~8%。每增加1克的初生体重,仔猪在42天断奶时的体重可提升6~8克,充分说明了初生重对后期生长的深远影响。
  影响仔猪初生重的因素主要包括品种遗传、母猪胎次、产仔数量、配种时间、妊娠期营养供给以及饲养环境等。其中,遗传因素决定了仔猪的基本生长潜力,而杜洛克、大白、长白等外来品种的初生重普遍高于地方品种。同一品种中,体型较大、品种特征优良的母猪所产仔猪初生重也较高。此外,利用杂交优势也是提升初生重的有效手段。
  母猪的胎次也显著影响仔猪的初生重。初产母猪由于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胎儿获得的营养相对有限,导致初生重较低;而3~5胎次的母猪繁殖性能最佳,其所产仔猪的初生重比初产母猪高出0.1~0.3公斤。然而,当母猪超过8胎后,其繁殖能力开始下降,产仔初生重也随之降低。因此,合理安排母猪繁殖周期至关重要。
  产仔数与仔猪初生重呈负相关,即母猪产仔越多,单个仔猪的初生重越小。这是因为子宫容积和营养供给有限,仔猪数量过多会限制其生长空间和营养摄取。因此,在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平衡产仔数与初生重的关系。里岔黑猪建议初产母猪产仔数控制在10~11头,经产母猪则控制在12~13头为宜。
  后备母猪的初配时间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若初配过早,母猪身体未发育成熟,将影响受胎率和仔猪初生重。里岔黑猪建议在180日龄、体重达86公斤以上时进行配种,通常选择第2或第3个发情期进行。同时,尽量避开高温季节,优选春秋两季进行配种,以减少热应激对母猪的影响。
  母猪妊娠期的营养管理直接决定胎儿的发育情况。妊娠前期(前80天)应控制营养摄入,避免脂肪沉积影响胎儿发育;而妊娠后期(80~114天)则是胎儿快速生长期,需提高饲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含量。里岔黑猪在此阶段每千克饲料应含消化能12.10兆焦、粗蛋白14%、赖氨酸0.65%、钙0.64%、磷0.3%,并可在分娩前60天添加动物脂肪以提升仔猪能量储备。
  良好的饲养环境有助于提高仔猪初生重。适宜的温度应控制在15~21℃,湿度保持在45%~65%;光照时间建议12~17小时,强度50~100勒克斯;空气质量方面,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2%,氨气不高于0.02毫克/升,硫化氢不高于0.015毫克/升。此外,噪音应控制在85分贝以下,避免惊扰母猪。
  科学的饲养管理同样不可或缺。里岔黑猪妊娠前期每日饲喂量控制在2~2.5公斤,后期增至2.5~3公斤,并配合1.5~2公斤优质青绿饲料;临产前适当调整饲料种类,防止因更换饲料引起不良反应。每天保持母猪适量运动,促进消化和血液循环;加强日常观察,注意采食、粪便、体况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疫病防控和卫生消毒工作也不能忽视。每周至少进行3次带猪消毒,使用复合有机碘或醛类制剂,定期更换药品种类。妊娠母猪在产前3周需进行驱虫,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拌料,连续喂7天。疫苗接种需避开妊娠前期和临产前10天,确保母猪安全。此外,发现有流产迹象的母猪应及时注射黄体酮并单独饲养。
  综上所述,提高里岔黑猪仔猪初生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品种选育、科学饲养、环境调控、健康管理等多个环节。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母猪繁殖结构、精准营养供给、改善饲养环境,才能有效提升仔猪初生体重,从而提高整体养殖效益。这不仅有利于缩短出栏周期、提高断奶体重,也为养殖场带来更可观的经济回报。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