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养殖行业迎来一轮重要的政策调控。据业内消息,继5月底相关部门召集头部猪企开会后,6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全国畜牧总站及各省农业厅参会,明确提出在减母猪、降体重、控二育的大方向上,进一步细化生猪生产调控目标。其中,核心目标是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当前的4038万头调减约100万头,降至3950万头以下。这一目标与农业农村部年初的表态一致,即以3900万头作为能繁母猪保有量的“总开关”,通过引导养殖场户调整养殖规模和出栏节奏,推动供需平衡,促进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25年4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38万头,同比增长1.3%,自2024年6月以来已连续11个月维持在4000万头以上,接近绿色产能区间上限。长期的高存栏导致供需失衡,养殖利润持续走低。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3日当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利润为亏损2.9元/头,外购仔猪养殖利润更是亏损210.64元/头。过剩的产能不仅压缩了养殖户的盈利空间,还对猪价稳定和CPI波动产生深远影响。尽管猪肉在CPI中的占比仅约2%,但其价格波动较大,对CPI的整体稳定性影响显著。为避免下半年及2026年上半年猪价大幅下跌,进而拖累CPI,相关部门此次明确提出通过调减能繁母猪、降低出栏体重、控制二次育肥等措施,优化生猪供给结构。
此次会议不仅提出了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50万头的目标,还明确了多项具体措施。国家储备肉的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以引导养殖户降低出栏体重;同时,地方需将二次育肥纳入监测范围,每月上报相关情况。这些措施旨在通过精准调控,减少市场供应压力,稳定猪价。此外,针对过度压栏和二次育肥等行为,相关部门也加强了监管力度,确保政策落地。

作为生猪养殖行业的核心力量,头部猪企在此次调控中首当其冲。根据猪场动力网的统计,16家上市猪企2025年的出栏量目标合计预计突破2亿头,较2024年均有增长。部分猪企在一季度内能繁母猪存栏增长显著,最高增幅超过10万头。然而,面对国家调控政策,这些企业的扩产计划可能受到一定冲击。已有头部猪企表示将逐步降低能繁母猪规模,加快出栏节奏,并减少二次育肥和超重出栏的操作。例如,部分大型猪场已开始严格控制母猪存栏,响应政策号召。
尽管短期内减少能繁母猪可能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增加养殖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有助于行业摆脱低效扩张的困境,推动供需平衡和猪价稳定。业内人士分析,猪价在政策调控下已连续上涨3天,后续仍有上涨潜力。2025年和2026年,养殖行业有望迎来盈利窗口期。

为何此次调控重点聚焦集团猪企?原因在于其在行业中的主导地位。据统计,前30家养猪企业已占据全国生猪市场35%的份额,若加上外售仔猪和二次育肥,市场占比可能高达40%。相比之下,散户因微利环境限制,难以大规模增加母猪存栏。因此,集团猪企成为调控的主要对象。通过引导这些企业有序去库存,政策能够更高效地影响市场供需格局,防止供应过剩导致猪价大跌,进而稳定CPI。
此次生猪产能调控政策体现了温和、有序去库存的思路,旨在避免猪价剧烈波动,确保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集团猪企而言,调控虽带来短期挑战,但也为行业健康发展创造了机遇。通过优化产能结构、降低出栏体重、控制二次育肥,行业有望逐步摆脱低效扩张和恶性竞争的局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