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代养模式的回归,轻资产养猪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仔猪育肥产业逐渐呈现出精细化分工的趋势。市场上不仅有传统的7kg仔猪和15kg仔猪,还出现了25kg保育猪、50kg大保育猪等新产品。这种变化打破了过去从仔猪到出栏的一体化育肥模式,通过短线育肥和分段饲养的方式,让更多养殖者参与其中,并实现风险分担。然而,在这一新模式的背后,也隐藏着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自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以来,中国养猪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模式在疫情中表现出色,成为行业的标杆。然而,随着超级猪周期红利的消失,许多企业发现重资产的自繁自养模式难以持续。2024年,以温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或“公司+家庭农场”代养模式重新兴起。这种模式下,农户从企业获得仔猪进行育肥,再将肥猪出售给企业,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仔猪产业作为养猪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规模不容小觑。按照全国年出栏生猪7.03亿头、每头仔猪均价300元计算,仔猪产值超过2000亿元。此外,围绕仔猪还衍生出了配方奶粉、教保料及动保产品等相关产业链。数据显示,除了牧原外,温氏、新希望、双胞胎、德康、大北农等集团企业的代养出栏比例均超过70%。
  “南繁北育”的趋势进一步推动了代养市场的发展。北方地区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限制,种猪养殖难度较大,但育肥环境相对优越。因此,许多企业选择以外购仔猪为基础,发展“公司+农户”的轻资产育肥模式。例如,山东等地已形成了专业化育肥模式,成为仔猪育肥的重要区域。同时,北方育肥市场的内部也在不断细化,逐步形成以不同体重节点(如7kg、15kg、25kg、50kg)为标志的分段饲养模式。这种模式拉长了养殖链条,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的多样性。
  尽管分段饲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交易成本的增加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养殖战线被拉长,交易环节增多,可能导致整体成本上升,最终转嫁给终端消费者。其次,疾病传播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在短线操作过程中,部分企业可能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减少对教保料和疫苗等动保产品的投入,从而影响生猪的健康状况。此外,多次转运增加了应激反应和感染疾病的可能性,给产地检疫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面对这些挑战,仔猪育肥产业亟需建立统一的产品标准。这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努力,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体系。无论是断奶仔猪、7kg仔猪、15kg仔猪,还是25kg保育猪、50kg大保育猪,都应有明确的质量规范。一方面,高标准的打造有助于优质产品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度。例如,目前市场上蓝耳双阴仔猪的价格通常比蓝耳单阴仔猪高出50元左右。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标准,可以有效打击盲目降本的投机行为,保护多方养殖主体的利益。同时,在价格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还需兼顾消费者利益,确保市场公平透明,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