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晚会都会揭露一些涉及食品安全的问题,2024年央视曝光的安徽厨先生食品有限公司、阜阳市春天食品有限公司和安徽东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使用劣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事件仍让人记忆犹新。然而,近期有媒体记者深入调查发现,毛皮动物胴体的非法交易链依然存在,并且狐貉腿甚至被冒充为羊肉、狗肉、兔肉等流入食品市场。
  毛皮动物养殖在河北唐山、山东潍坊、临沂等地已形成规模化的产业。根据相关规定,《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的非食用特殊禽畜如狐、貉,“取皮”后的胴体不得进入食品领域。然而,调查人员暗访了河北唐山、山东潍坊、临沂等地近三十名商贩后发现,尽管屡次被曝光,仍有人私下售卖狐貉肉,并通过视频平台公开叫卖。此外,大量分割好的狐貉腿被囤积在冷库里,准备冒充其他肉类销往各地。
  按照2016年实施的行业标准《貂、狐、貉繁育利用规范》,毛皮动物胴体禁止用于食品或饲料加工,必须定点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加工。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狐狸胴体被收集后送至炼油厂,再将提取的油脂出售给饲料厂。例如,在临沂市河东区,一名狐狸养殖户透露,当地部分狐狸胴体被小贩收购后送往炼油厂,最终流入饲料行业。每吨狐貉油售价在6500元至7000元之间,而油渣也以数千元一吨的价格出售。
  记者还参观了一家隐藏在尿素加注站后的简易炼油作坊。该作坊设备简陋,每天可炼制约3吨原料,炼油过程中产生的气味令人难以忍受。工人表示,狐狸胴体炼油具有季节性,主要集中在每年12月进行。这种油脂随后被售予饲料厂,掺入鸡鸭油或猪油中,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由于大多数炼油厂没有合法手续,因此采取隐蔽生产方式以规避监管。
  为了更好地规范毛皮动物胴体的利用,农业农村部于2023年启动了“毛皮动物屠体饲料化利用”试点项目。该项目在河北、辽宁、山东三省开展,旨在探索闭环运行、全程监控、流向可追溯的机制。据山东省畜牧兽医局上报的试点方案显示,全省每年毛皮动物屠体产量约为4万吨,其中大部分被用作循环饲养或无害化处理,但这一过程不仅浪费资源,还增加了经济成本。如果能将这些屠体加工成饲料原料,预计每年可生产出4000吨油脂和8000吨肉骨粉,潜在经济效益显著。
  然而,试点方案的实际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尽管试点方案要求对屠体的收集、加工及使用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但记者在实地走访时发现,许多养殖场并未安装监控设备,部分指定企业如临沂利源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虽然已经建成,但尚未投入运营。同时,试点方案指定的饲料生产企业——临沂瑞泰饲料有限公司对于是否参与试点项目表现得非常谨慎,甚至拒绝透露具体细节。这表明,试点项目的推进仍面临诸多障碍。
  中国绿发会行动亚洲基金发起人苏佩芬指出,毛皮养殖业存在致疫风险,尤其是未经检疫的动物胴体一旦流入食品或饲料产业链,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她建议,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实现对动物活体及冻体流向的动态追踪,并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同时,还需完善养殖场周边人群和动物的生物监测,构建地理空间上的动态监测体系,以实现及时预警和防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